老年题材不应被边缘化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9年主要经济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2.54亿人,占比高达18.1%,“银发潮”将持续在社会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对于影视创作者而言,观照这一现实议题、满足老年群体的观看需求,是现实观照也是时代命题。
不少热播剧中的老年人形象没有跳脱脸谱化
老年人找不到自己爱看的影视作品,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却又总是被忽视的“隐痛”。为什么老年人的观剧需求和老年题材难以获得影视创作者的关注?从题材本身和市场规律来看,就不难找出个中缘由。
一方面,在长期创作氛围的影响下,影视剧中的老年群体往往被打上了“负面标签”,并且多以配角身份出现。为了迎合社会对于老年群体的想象,也为了给作品赋予所谓的气质特色,影视创作者更倾向于呈现老年生活中寻医治病、赡养纠纷、空巢现象等尖锐的社会问题来抓住大众的眼球。不可否认,与老年群体相关的话题始终无法回避这些“生命无法承受之重”,但是,有些影视作品的夸张渲染则更让老年题材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暗色。
在今年热播的《安家》中,就以相当大的篇幅给老年群体绘出了一幅“众生相”,他们有的自以为是、蛮不讲理,有的因为房产纠纷而不得善终。去年,一部《都挺好》火遍大街小巷,苏大强等老人形象更是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剧中关于老人的赡养问题成为一系列家庭矛盾的导火索,苏大强则被刻画成“花式作妖”、懦弱胆小、自私自利的形象……大部分影视创作者在呈现老年群体时已经形成固有思维,重复老旧的套路加深了社会对于老年群体的刻板成见,也偏离了老年群体对于自身的认知和期待。
另一方面,老年人并不是影视市场的核心受众,老年题材更不是影视创作的主流类型。有着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年轻人自然而然地成为影视市场的第一选择,难以帮助影视作品完成变现的老年群体则不断被边缘化。近些年播出的老年题材影视作品中,如《妈妈的花样年华》《老有所依》《空巢姥爷》等,即使品质在线、立意深刻、视角独特,并且凭借着宋丹丹、林永健、李雪健、李立群等演员的影响力在影视市场上激起了一定规模的水花,可仍旧延续“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局面,传播度并不高。
在题材特殊性和市场自发性的双重作用下,真实反映老年生活、适合老年人观看的影视作品走向供给小于需求,甚至断供的尴尬状态。老年人无剧可看,精神文化生活难以得到满足;与此同时,负面建构老年形象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不仅影响了大众对于老年群体的态度,也不符合老年人对自身的认知。相反,影视创作者应当与时俱进,用温暖而真挚的笔触勾勒美好的老年生活,打造出更多为老年群体所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
银发创作或成为影视的“朝阳市场”
此前,大部分影视创作者认为老年题材的受众规模并不大,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老年题材虽然以展现老年生活为主,但只要创作者找到了合适的表达方式,这些作品也能够拥有走入大众视野、引发全社会共鸣的能力。如《妈妈的花样年华》描绘了真实鲜活的老人形象,故事主人公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幸福的追寻以及对于人生的探索也启发了不少观众;《老有所依》将老年生活与年轻人的故事交织在一起,通过贴近现实生活的人物角色以及故事情节,传递了温馨而治愈的情感力量;《亲爱的她们》则用青春视角表现“老有所爱”的命题,充分展现了老年群体积极阳光的一面,生动讲述了他们“重拾青春”的感人故事。
除了营造故事上的共情,剧中演员同样能够帮助老年题材作品打破受众的圈层壁垒,收获广泛关注。一般而言,这些作品的主要角色往往是由经历了岁月沉淀的演员演绎的,他们有着炉火纯青的演技,更沉淀了相当的人生经历。因此,只要剧中的老人形象足够真实、典型且具有个性化特征,故事内容足够精彩,再搭配上演员锦上添花的演技,“破圈”并非难事。除此之外,影视创作者们还需意识到,面向老年群体的影视创作不能“圈地为牢”,因为老年人爱看的并不只有老年题材。有调查显示,老年人偏爱主题宏大、硬朗的影视题材,尤其是以内容接地气、人物真实、话题热门为特色的都市生活题材,以民族精神和国家情怀为主旋律的战争题材备受欢迎。此外,社会伦理、历史故事、反腐倡廉、民间传奇等题材也对他们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近期播出的涉案剧《三叉戟》、扶贫剧《一个都不能少》《绿水青山带笑颜》《我的金山银山》等影视作品同样获得了老年观众的青睐。其中,扶贫剧以相当的篇幅呈现出农村老人的生活样态,改变了部分人的既有偏见。《一个都不能少》中老干部与年轻干部齐心协力、奋战在脱贫一线;《绿水青山带笑颜》中的老人更是老当益壮,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我的金山银山》中,老寿星看到结怨多年的汤范两家最终变成一家人而感到欣慰,在见证乡村变迁的同时,真切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作品从一定侧面反映出老年群体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大众的目光进一步聚焦在他们身上——老年人并不应该被遗忘,他们仍然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着动力。
应提供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参照样本
实际上,在众多影视门类中,现实题材最容易引发社会的共鸣,其犹如一面镜子折射着观众的真实生活。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代入自身经历而产生认同,这一认同继而改变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认知、态度和行为。面对日趋老龄化的社会现实,银幕、荧屏呼唤更多温暖而美好的现实题材作品来呈现老年生活、观照老人的内心世界、化解代际之间的隔阂与矛盾。
近年来,《嘿,老头!》《幸福院》《老闺蜜》等以温暖现实主义为底色创作的影视作品,为社会更加平等、善意理解老年人提供了全新的窗口。对于老年题材影视作品提高自身艺术层次而言,其亦是一个重要的全新开端。未来,在温暖叙事的基础上,聚焦老年群体的影视作品可从主旨立意、人物塑造、视听语言等层面做出提升,推出更为优质与打动人心的作品,在银幕、荧屏上用温暖和美好呈现积极真实的老年生活。
针对老年群体心理需求的社会调查显示,与传统想象不同,老年群体最向往的是积极融入社会、多做点事、发挥余热彰显自身价值等。影视创作者也应跳脱出当下对于老年群体的脸谱化建构,深入他们的真实生活、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回应他们的多元需求,勾勒晚年生活中积极而美好的一面,向社会上的老年群体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当然,能否打造出一部优质的影视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主旨立意是否深远、能否与现实生活达成共振。例如,《嘿,老头!》不回避老年生活的各种琐事,现实感扑面而来,引发了社会的关注;《老闺蜜》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呈现了老年生活的多姿多彩和丰富可能;《幸福院》则展现出老人们寻觅自身幸福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打破了大众对于老年群体的刻板成见。
在兼顾视听表达和故事内核基础上,影视作品还应当回归生活,对现实中存在于老年群体生活中的既有问题给予有力的回应。因为,找出问题从来不是现实题材的最终落脚点,给出相应的解题思路或为大众带去启迪才是文艺创作的应有之义。随着反映老年生活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这些作品势必会为大众提供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参照样本,把社会的注意力进一步吸纳于老年群体之上,营造出敬爱老人的社会氛围,让老年群体的晚年生活更加温暖、美好。
有人说,“如果说年轻人是一个民族的希望,那么老年人就是一个民族的积累”。老年题材影视作品自带的人文关怀与正能量导向蕴含着弥足珍贵的社会意义,而重视老年群体的影视需求、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世界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旨归。以更多温暖的现实主义作品,观照老年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才能在带动影视行业有序发展的同时,为老年群体带去更多的温暖和关怀,促进社会的健康进步。
来源:光明日报
新闻推荐
张颂文网剧《隐秘的角落》成了这段时间最火的影视作品,剧中饰演朱朝阳父亲朱永平的张颂文,被很多观众称为“宝藏演员”。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