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把故事讲“囫囵” 观电视剧《清平乐》
□ 逄春阶
转眼间,刘玉堂先生去世一年了。总觉得他没走远,他讲的文坛掌故,时常回味。老作家王希坚谈写作技巧,玉堂先生是这样转述的:“待要长,用刀割;待要甜,加点盐;待要囫囵,你破开它。”大意是,比如一条鱼,很长,你用刀割一截,让大家看,就能说明很长了,不用把整条鱼搬出来;你吃甜食感觉不甜,加一点盐,就甜了,用一种味觉来唤醒另一种味觉;比如一块玉石,很大,你砸破一块,摆出来,就把囫囵的状态写出来了。
最近在追古装剧《清平乐》,不由得就想到了“待要囫囵,你破开它”这句话。
《清平乐》不过是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扩大版。这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但讲得都大同小异。一开口,就知道结尾。而《清平乐》讲的算是“囫囵”,它把老故事破开了。怎么破开的呢?
一是,把悬疑破案丢在一边,直接从人性角度切入,把平面的故事讲得立体、圆润了一些。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最早在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中,后被写进了《三侠五义》。根据故事改编的评剧、豫剧、黄梅戏、吕剧、湘剧、潮剧等都把力气花在包拯破案上。悬疑破案,倒也环环相扣,但显得过于离奇。《清平乐》则一锤子将老故事砸破,把刘太后和宋仁宗等当成凡人来塑造,不是简单用善恶标准贴标签,不是类型化、概念化呈现,而是聚焦人的复杂性、多面性、戏剧性,让这个故事长出了新芽。比如,少年仁宗得悉生母病逝,刘太后不允许仁宗奔丧,而让他去主持邦国来朝大典。以喜衬悲,扮演宋仁宗的王凯用带笑的眼泪来处理,让人感叹。而此前听到晏殊回禀生母丧事处置,仁宗仰头无语的那一瞬间,让人泪目。
二是,没有陷入宫斗戏俗套,穿插了一帮高亮度的诗词翘楚,让电视剧充盈着一股文气。这些自命不凡的风流才子,不单要立德立言,还要立功,于是好戏来了。宋仁宗一朝,文人又特别多。仅嘉祐二年三月十一,仁宗在集英殿亲自主持殿试,这一科及第的进士就有:苏轼、苏辙、曾巩、曾布、程颢、张载、吕惠卿、章惇、林希、王韶,每一个名字都有一串故事,他们照亮了北宋的大半边苍穹。而晏殊、范仲淹、苏舜钦、欧阳修、富弼、王安石、司马光等,更是如雷贯耳,无论是功业,还是诗文,都彪炳史册。《清平乐》巧妙地把这些人物穿插在一起,让他们围绕在仁宗身边,在斗智斗才斗勇中互相照耀,最终完成了对宋仁宗的塑造,一个“仁”字把他跟众位帝王区别开来。
第三,主创对千年往事进行了日常化的缜密描摹,下了番“绣花”功夫。古装戏多是大而化之的粗线条勾勒,属于大写意,而《清平乐》则类似工笔。比如,精心设计的服装造型、头饰等,让剧中人行走榻卧之间散发出一种古韵美。有网友发现,曹丹姝(江疏影饰)在被册封为皇后时,“穿的翟鸟花纹深青色面料祎衣与华美的九龙四凤的后冠,几乎和宋代历史画卷中的人物如出一辙,这般神还原,也让人不得不佩服《清平乐》这部剧对于服道化实在是太用心。”而别具特色的点心,诸如蜜饯李子雪花酥、糖渍梅子馅的千层酥等足以让人垂涎。故事中,人物心理冲突的描摹,更见功力。刘太后临终前与仁宗对话,言来语去,绵里藏针,心灵深处是剑拔弩张,摆在脸上的则是和风细雨;仁宗与徽柔公主逛完元宵灯会后的感慨,父女俩对个人命运的叩问,有迷茫,有疑惑,有焦虑,有无奈,步步紧逼。诸如此类的桥段不少。《清平乐》主创下的“绣花”功夫,在于下针准,下针稳、下针有手感。换言之,就是有创意,针随心走。
当然,宋仁宗在电视剧中是被美化了,史书上也有他做事很不靠谱的记载。他在位时,西夏强盛,宋军屡遭失败,辽亦乘机索取关南之地,他屈辱求和。其间“冗官、冗费、冗兵”问题严重,但他的君臣共治、尊重人才等举措,值得称道。
讲好一个故事不容易,把老故事讲“囫囵”更不容易。《清平乐》值得一看,但要耐下心烦,里面的“考点”太密集,看着电视剧,顺便复习一下宋诗与宋词吧。
新闻推荐
李夏至谍战悬疑剧《秋蝉》目前正在江苏卫视、浙江卫视热播。作为久违的谍战题材,这部剧在整体制作水准上算是上乘,一开播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