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里的风筝
◎毛春晖
风筝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燕九竹枝词》中,载有清朝著名戏剧家孔尚任的一首诗:“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一群穿着大红裤子的小孩儿在燕九节呼朋引伴放风筝,可怎么也放不起来,就提着风筝线大骂老天爷:今年春天来得早,大家都夸你,可没有风,叫我怎么放风筝?欠我这笔账怎么算?
这首诗是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燕九节”盛况的小片段,当时孔尚任和朋友群游京城白云观,各作竹枝词十首,这是其中之一。“燕九”,是纪念长春真人丘处机的诞辰。从元到清,“燕九节”都很隆重,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纵情宴玩,以为盛节”。在僧、道、俗同庆狂欢日子里,孔尚任瞥见这充满童趣一幕,并留为白纸黑字,至今令人莞尔。
风筝也曾是青年男女爱情的见证。元朝大戏剧家关汉卿的《绯衣梦》里,书生李庆安和未婚妻王闰香因风筝而相遇。为了帮助家道中落的情郎,王闰香拿出自己的细软珠宝请丫鬟送给李庆安,给他作聘礼娶自己。虽然引出了一场人命官司,但因为有清官理案,最后真相大白,真凶捉拿归案,才子佳人也喜结良缘。清代李渔的轻喜剧《风筝误》,讲的就是两对男女,因风筝而纠缠在一起,热闹有趣,令人眼花缭乱。这部剧至今还在舞台上演出。
明朝奇人徐渭以诗文书画闻名后世,《明史》称其“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他晚年贫病交加,以卖字画潦倒度日,风筝就是其重要的绘画题材。他画了大量的《风鸢图》,并有题诗,有一首是这样的:“春风语燕泼堤翻,晚笛归牛稳背眠。此际不偷慈母线,明朝辜负放鸢天。”傍晚时分,春风浩荡,燕子鸣叫着在堤上翻飞。放牛的孩儿稳稳地躺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回家,心里盘算着:“得想法子从老母亲那里偷点线头,否则,明天怎么和小伙伴们愉快地放风筝?”小心思刻画得惟妙惟肖。
很难想象这是出自身世坎坷的徐渭之手。徐渭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大家族,出生百日,父亲过世,十岁时,生母被逐出家门,骨肉分离,对其刺激颇深。十四岁时,嫡母过世,他随长兄徐淮生活。徐渭天资聪颖,“十余岁仿扬雄《解嘲》作《释毁》”,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但徐渭的科举之路非常不顺,考了八次,始终未能中举。亲情缺失,仕途受阻,徐渭豪宕狂放又敏感脆弱,孤芳自赏又郁郁寡欢。
徐渭早年赖以谋生的是出色的国防军事才能,他做了名将胡宗宪的幕僚,为胡宗宪创作了《进白鹿表》,令明世宗朱厚熜非常高兴。他还为胡宗宪出谋划策,助其擒获倭寇首领徐海、招抚海盗汪直。后来胡宗宪因政治斗争被捕自杀于狱中,不少幕僚同事受到牵连,徐渭忧惧交加,狂狷偏激的个性逐渐走向崩溃,最终发狂。
徐渭的《风鸢图诗》存世不少,有时候是写孩童,有时候是写自己,有不少饶有趣味的描写,也寄托了深深的惆怅和沧桑:“风吹鸢线搅成团,挂在梨花带燕还。此日儿郎浑已尽,记来嘉靖八年间。”这是徐渭的童年往事: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去放风筝,风有点大,线搅在了一起,风筝挂在梨花枝头,只好扫兴回家去。当时深觉遗憾之事,已过去多年,当日深觉遗憾之人,差不多已不在人间。白首之时,徐渭回顾坎坷跌宕的一生,关于风筝的记忆碎片泛起涟漪,真可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与徐渭相比较,对风筝的热爱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当数曹雪芹。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署名“曹霑”的《废艺斋集稿》出现于世,其中有一册是关于风筝的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里面详细记录着各种风筝图谱、制作方法,还有通俗易懂的工艺口诀。在这本书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北京有名的曹氏风筝流派。
(摘自《北京晚报》)
新闻推荐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猎狐》研评会日前举行。文艺界专家、主创及青年观众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