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王健吕思清等46位中国音乐家“云合奏”《红旗颂》

澎湃新闻 2020-04-26 16:38 大字

在电视里、在广播中、在晚会上,你一定听过《红旗颂》,这段激昂、磅礴、深情的音乐灌进过无数中国人的耳朵里,成为几代人的回忆。

问世于1965年的“上海之春”,这首管弦乐序曲深情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情景,一经首演,迅速传遍全国,家喻户晓。

日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发起交响云合奏《红旗颂》的倡议,众多音乐家积极响应,纷纷拿起手中的乐器,用特别的居家演奏展开“云合作”,奏响这首振奋人心的经典曲目。46位中国音乐家“云合奏”《红旗颂》(06:49)4月26日,CCTV音乐频道在微博发布了这段云合奏,网友们纷纷感叹,“好燃好热血啊!”“瞬间热泪盈眶了,这就是凝聚的力量。”

在指挥家夏小汤的隔空挥棒下,双簧管演奏家张正地吹出了第一个音符,随后,大提琴家王健、小提琴家吕思清、钢琴家郎朗等次第现身,46位音乐家以管弦乐团的布局,隔空相聚。

演奏家们说,这个艰难的2020年伊始,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他们虽然没有办法在舞台上分享音乐,但可以用云音乐,为大家加油和鼓励,表达对逝者的哀悼,鼓舞逆境中的人们,为抗疫一线的战士送去温暖和力量。

“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最能激励全人类奋勇抗争的,不是对敌人的仇恨,而是我们人类独有的爱和关怀。音乐是我们的心声,更是人类灵魂的闪烁。”大提琴家王健说。王健

王健在芬兰的家中接到了演出邀请。这是他第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云合奏,虽然从小就听《红旗颂》,但身为独奏家的他,还是第一次演出这首管弦乐序曲。

“家喻户晓是关键词,一个社会受到冲击的时候,把人们团结在一起的总是一段家喻户晓的旋律,大家都听过,旋律一出来,团结的力量是非常大的,音乐再好听也比不上家喻户晓。”王健说。

云合奏的《红旗颂》只有3分23秒,但技术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他们把材料准备好,乐谱寄过来,还做了一个录音,我们都是戴着耳机听录音,以这个为基础来演奏,最后后期合成。”

录音过程中,王健发现,云合奏还挺难的,“现场演出时,我们并不完全是靠听觉凝聚,还有动作上的、面对面的默契。电子技术可以模拟很多东西,但也更让我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默契的可贵。”

在此之前,多个世界知名交响乐团发起短小精悍的云合奏,用莫扎特的《魔笛》、贝多芬的《欢乐颂》、科普兰的《阿巴拉契亚之春》、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给人们来带来温暖和慰藉,也把古典音乐带进更广大观众群的视野。吕思清

“社会一直在改变。一百年前,人们可能会觉得云合奏不可思议,甚至荒唐,新冠疫情让人类走入新纪元,带来很多改变,所有人都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来面对这些改变。只要合成品、电子世界能带来精神享受,我们都拥抱,都接受。”

王健认为,疫情之下,人们有这个需要去探索云演出,但不管用什么新方法来演奏,不管用什么新媒体来传播,前提不能变,质量不能差。

在云剧院、云演出、云直播越来越盛行的今天,现场演出的力量会不会被消解,会不会被取代?

“现场有很多不可取代的地方。人有六种感官,但电子世界不能代替六种感官。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一个人在家通过手机,可以看遍全世界的名胜古迹,看遍最美的太阳、大海、山川,但当你站在真实的世界里,用眼睛去看,用皮肤去感受细微末节,那种感觉是无法代替的。”

“活在真实世界的感受,一定会超过活在电子世界的感受。就像唱片,如果听唱片可以代替现场,我们的现场演奏早就没有了,但唱片出来这么多年,现场演奏反而越来越受欢迎。”

“音乐会有一种仪式感,好比一群好朋友坐在野外的篝火旁,听人弹吉他,有一种大家在一起的感觉。音乐会还满足了人社交的渴望,再孤僻的人都希望自己是人类的一部分。”

王健上一次开音乐会还是去年12月在南京。如今,他最期待的,是疫情有效控制,疫苗尽快出来,所有国家都有一套完善的应对疾病的能力,“大家都被打得措不及防。现在联系得太紧密了,任何地方出问题,都会影响全世界。希望新纪元里,我们有充分的能力和信心来面对新的危险。”

郎朗(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豁出去”演绎经侦警察

王凯“猎狐”:“豁出去”演绎经侦警察王凯剧照。□本报记者吴梦琳最近王凯在荧屏上有点忙,古装大戏《清平乐》逐渐进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