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同感偏差:世界不是你想的那样

四川工人日报 2020-01-10 15:03 大字

故 事:

雯雯是个漂亮的川妹子,她大学毕业后被一家上海的大企业录用,来到上海工作。在工作当中,她遇到了让自己“一见钟情”的男友,两人开始了一段甜蜜又浪漫的恋爱。一年后,男友决定将雯雯介绍给自己的父母认识,雯雯为了给未来的公公婆婆留下一个好印象,决定亲自下厨做一顿晚饭。

雯雯对自己的厨艺本是很有信心的,但是一餐饭下来,虽然几人连连称赞自己的手艺,桌上的菜却没动几口。送走了两位老人之后,雯雯闷闷不乐地问男友,是不是他的父母对自己不满意,男友说:“我爸妈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哪吃得惯这么辣的菜?”雯雯恍然大悟,直怪男友没有提前告诉自己,男友却摊开双手,无辜地说:“我以为你会知道啊!”

其实,雯雯和男友都犯了同一个错误:雯雯是爱吃辣的四川人,就以为公公婆婆也一定喜欢吃辣味的菜肴;而男友自己知道父母不爱吃辣,就认为雯雯也能想到这一点,正是因为这种“以己度人”的心态,才导致了这种略显尴尬的结果。

感 悟:

虚假同感偏差,又叫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常高估或夸大自已的信念、判断、行为的普遍性,它是人们在判断和评判一件事时常用到的方式。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罗斯曾经在大学生中进行过一项经典的研究试验。他问大学生们是否愿意带着一块写着大字的广告牌在校园里散步半个小时,同意的话将有10美元的酬劳。有人愿意也有人不愿意,可奇怪的是他们都认为校园里应该有三分之二的人会赞成他们的选择,即同意的人觉得其他同学也会同意,拒绝的人也觉得其他人也会拒绝。

自已喜欢吃肉,认为别人也喜欢吃肉;自已觉得创业比打工好,认为别人也觉得创业比打工好。用《欢乐颂》中曲筱筱的一句话总结就是:“砍柴的以为皇帝都挑金扁担。”

“虚假同感偏差”在社会交往中有这么多负面效应,为什么还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驱之不去呢?因为这种情绪只要表现得不极端,对我们还是大有好处的。我们在与人交往时没办法一一搞清别人的心思,于是我们就假设别人和我们想的一样,这让我们相信自己的意见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共鸣,从而获得了自信和自豪感。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活在一个有着“虚假同感偏差”的世界当中,这有助于我们充满信心地生活。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这种心理可能会导致人们彼此间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为了避免矛盾,我们要多与他人沟通,了解对方的想法,不自作聪明地揣摩别人的心理或是随意为他人做决定,这样我们就能与别人更好地和睦相处。

新闻推荐

张一白新作青春剧首曝预告

由张一白、韩琰、李炳强执导,里则林担任编剧的中国首部社会青春剧《风犬少年的天空》近日发布“辞旧迎新”预告片,彭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