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过去的困苦煎熬和解
编者按:二十年前,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接千禧年的到来。二十年后,茁壮成长的00后已经来到我们面前。二十年前,我们幻想的未来就是现在。二十年后,我们站到了时间的门槛上。
2020年代真的要来了。在时代的浪潮里,每个人都不只是一朵浪花。澎湃评论部新年特辑《在时间的门槛上》,写下的是新世纪这二十年,写下的也是你我。
很多年前,有一篇经典鸡汤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看哭了很多人,也包括我。
站在2020年的门槛上,“喝咖啡”早已不是城市人专属,但其引申义仍在。如果要在我不曾历经沧桑的浅薄过往中挖掘出一些“卖点”,寻找到些许个人经历与时代轨迹的交集,串联物不是别的,只能是教育。
20世纪最后一个夜晚,我在哪、在做什么,已经很模糊了,大概率是在学校上晚自习。那会儿,农村初中生的生活单调如白纸,一进校门,不仅与外界隔绝,还只有学习与假装学习两种模式可选。艰苦环境和爱笑爱闹的年龄冲突中,我们开发出了足够多的乐子。一次晚自习停电,都能开心好一阵,唯独对新世纪、未来这些词无甚感觉。农村人多是现实主义者,他们关心看得见的眼下多于看不见的未来,我们又太年轻,很容易满足于眼前,那些抽象的词汇和事物,还没有展现出足够的吸引力。
1998年长江洪水的伤痕还在。被淹的房屋和田地恢复了人气和生机,但很多父母为了生计和孩子的学费,只能背起行囊外出打工,我的很多同学成了第一代留守儿童。我也前后当过近两年的留守儿童,庆幸的是,在我成绩出现断崖式下滑后,父亲很快赶了回来。后来我去南方上大学,路过父亲当年打工的工地。他指给我看,笑我娇气,我们哈哈大笑,与过去的困苦煎熬和解。
那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自然的毁灭性和人的韧性。后来我读余华的《活着》,看到福贵在数不清的苦难前,总能凭一种神奇的钝感挺过去,就会想起同样信奉“活着比什么都重要”的老家人。我们也收到过全国人民捐助的大米、衣物,这让我知道我们没有被遗忘,艰难中被人牵挂,更让人感激。
21世纪的开头,我在县城读高中。那是当时的我所能接触到的繁华之地,有火车站、新华书店、网吧、溜冰场。但热闹与我无关,内心有个声音告诉我,必须拼尽全力读书,走出这里。不是说现状不好,而是模糊觉得,我的未来,不应该在这里。
高考是中国孩子学习生涯的大事,但在农村孩子这,重要性是加倍的。不管是我那个年代,还是今天,它都是农村孩子为数不多且性价比较高的选择。它通过微小个体与国家制度的强关联,是决定个人命运和家族希冀的一次重要分水岭。
我是有理由感激高考的。它为我创造了更丰富多彩的可能性,也提供了支撑梦想的基础养料。大学毕业多年后,我都在重复做一个梦:高考没考上,通往未来的大门缓缓关闭,留下无边无际的黑暗,然后惊醒。我以为这是很个人化的体验,后来发现很多同龄人都做过这种梦。我玩笑地说这是应试教育对我们的伤害。
农村孩子还有天然弱势。不仅有“寒门难出贵子”这种系统性因素造成的困境,还包括农村孩子信息接收的匮乏、学习方式的僵化、自主学习和批判思维的缺失。有一年,某份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里,出现了移动支付、共享单车。我担心,农村学生,该怎么下笔?
我读书时,因为普遍的物质贫瘠,人们容易将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期待寄托到教育上,支持和鼓励孩子读书。我们村曾有过十几个考上211的高光时刻。人们尊重读书人,学习好是“别人家孩子”重要的指标。
但现在,进城务工改善生活后,人们有了更多更轻松的选择。一些家长变得浮躁,奢侈、攀比之风多了,“读书无用论”时不时冒头。村里最后一个考上一本的,已是好几年前的事了。多位师范毕业后回老家当老师的高中同学,不止一次地向我吐槽,现在的农村学生,多是缺爱的留守儿童与不差钱的熊孩子的矛盾体,除了学习不上心,啥都玩得贼溜。
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略显疲软的现实面前,过于宽松的环境,对于缺乏自制力和未来规划意识的孩子来说,不见得都是好事。我一位大学同学,家在富庶的珠三角地区。她考上大学后,告诫读书不努力的妹妹,大意是,“你现在不吃读书的苦,将来就要吃生活的苦,人生吃苦也是守恒的。”这种老派的话,是我这一代农村孩子用脚走出的朴素道理。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孩子能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去。
但愿我是杞人忧天,但愿现在的农村家长和孩子,有足够的智慧和眼光,平衡好眼下和未来,让下一代的未来和新世纪,定语仍是“美好的”。
我不是悲观主义者,我乐见进步,也相信制度和现实会在时间的复利作用下越来越好,但尽力缩小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让更多孩子通过受教育,不必在今后漫长人生中独自承担生活的苦,是社会的责任。感动于“奋斗18年,在城市喝咖啡”的自立自强,也要看到鸿沟的存在,要做的仍有很多。
当年写下《喝咖啡》一文的作者,想必早已实现了咖啡自由,晋升城市中产乃至先富阶层。一代代通过刻苦读书进入城市的农村娃,也终将收获面包与爱情。这一点,我从不怀疑。
我现在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实现从农村人心理到城市人心理的转变。不是说孰优孰劣,而是当你确定了未来的生活圈子后,就必然要调适好自己,去理解、适应,最好爱上当下的社会运行方式和生活方式。你要保留过往生活赋予你的好的一面,摒弃不好的部分,也要以包容谦逊的心态,去接受此前不曾经历甚至无法接受的人、事和物,去与世界和社会进行广泛而深刻的互动。
要做的或许不是加法,而是减法。就像《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剑法,精要就两个字:忘记。我去大学报到那天,同样是读书出来的舅舅对我的赠言是:从今天开始,你要忘记农村生活赋予你的一切不适宜观念,重新学习城市文明和秩序,因为这里才是你今后的立足之地。
这是一门比用十几年时间考上大学、进入城市更复杂而艰难的课程,还是必修,逃无可逃。
新世纪的头20年,比以往任何年代都更难以概括和贴标签。时代和社会的外部变化太多,不确定性因素充斥着每个角落。在一线城市,感受尤深。自带更多元包容、更有边界感、更多机会光环的现代文明,另一面就是无处不在的竞争和压力;由外而内,现代人普遍的茫然焦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无法安放的心灵乌托邦。人有“求稳”的天性,但绝对的稳定并不存在。只好一边拖着自己努力跟上不掉队,一边享受短期内的相对稳定。
新世纪的太阳会继续灿烂下去,地球不会去流浪。时间本身没有意义,赋予它意义的,是人。既如此,就好好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吧,关心人类,也关心自己。(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今年荧屏剧“都挺好” 献礼剧占据半壁江山,现实题材引发观众共鸣
《破冰行动》剧照《庆余年》剧照《精英律师》正在热播(以上图片来自网络)2019年收官在即,纵观全年,电视剧市场确立了现实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