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艺术节今日开启 史上首次以杂技剧作为开幕大戏
《战上海》海报
10月18日,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正式拉开大幕。今年,由上海杂技团与上海市马戏学校联合创作的红色主题大型杂技剧《战上海》将作为开幕大戏在上海大剧院上演。这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次选择一部杂技作品作为开幕演出,而这部作品也是海派杂技对红色文化题材的首次戏剧呈现,是中国杂技界的突破创新之作。
对于选择杂技剧《战上海》作为开幕大戏,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表示,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个平台上,每年都会给原创作品提供展示平台,这次比较大胆地第一次选择杂技开幕,是因为这部作品既有鲜明的中国元素,又有国际表达,用杂技特有的形式和创新语言讲述了红色题材,对杂技这一艺术样式的有推进和突破,也凸显了国际艺术节“创新性、国际性和艺术性”的特质。
首演以来好评一片,海派杂技史上的突破创新之作
大型杂技剧《战上海》今年5月首轮试演后就赢得各方好评。在刚刚结束的中国杂技节上,这部剧同样引起业界的巨大震动,被认为是国内杂技舞台第一次将叙事和技巧完美融合的创新之作。经过不断修改提高,本次在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上呈现的是该剧修改打磨后的全新亮相。
《战上海》以上海解放战役为历史背景,剧情以保卫电厂为主线,辅以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展开叙述,通过八个环环相扣、张弛有度的戏剧场景,是一曲时代背景下进步青年为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英雄主义赞歌。也是对70年前为上海解放做出贡献的先辈们的致敬和缅怀。
全剧突破了杂技技巧的固有程式和表演模式,探索了杂技与戏剧、舞蹈等艺术门类的融合表达。演员们不仅要完成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更要兼顾对角色的塑造。
在表演形式上,该剧涵盖了杂技、魔术、滑稽等多种艺术样式,并且创新了多种表现形式,对杂技技巧、动作编排以及道具等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创新。
例如“雨夜飞渡”一幕,主创以当年苏州河畔的木桩为灵感,设计了梅花桩道具,通过演员在梅花桩上攀爬、跳跃的技巧,表现我军战士的智勇双全。此外,该剧还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双人滚环、双人力量、双人绸吊等手法,展现两位主人公从相识相恋到为了共同信仰而暂时分别的情感历程。
该剧的编剧董争臻在介绍作品时提到,很多观众看《战上海》时潸然泪下,是因为这部作品突破了杂技原有的炫技和肢体表演,而进入了一种情境的感受。“它创造了一种新的业态,不仅是一种原生态的杂技,而是和今时今日观众息息相关、同呼吸的一部作品,也适应了时代的呼声。”
反映了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
《战上海》是上海杂技团和上海市马戏学校展示海派杂技艺术、擦亮“上海文化”品牌的力作,也是上海文艺工作者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暨上海解放七十周年的献礼之作。
上海杂技团团长、上海市马戏学校校长俞亦纲表示,《战上海》是一部追求“新杂技”的作品。杂技的一大特地是长于抒情、不易叙事,《战上海》比较成功地解决了杂技叙事的难题,也在历史上第一次表现了一个红色题材。在创作中,演员们不仅要展示过人技巧,也要展现表演的综合能力,包括人物塑造、剧情演绎,总体而言使得杂技的综合舞台呈现更为提升,也更符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
俞亦纲表示还表示,《战上海》不仅是对杂技本身的一次突破,也淋漓尽致反映了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
此次作为艺术节开幕演出,重新打磨后的这个版本考虑到国际观众的欣赏角度,叙事角度也更加国际化,在音乐和节奏等方面做了细微的调整。
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认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一个人民大众的节日,《战上海》具有国际性、创新性,非常受到观众喜爱。杂技本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但这部作品用时代语言、国际语言对杂技进行了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和国际流行的新马戏样态也是比较吻合,创作呈现出了一个好看的、世界各地观众能能看懂的红色题材作品。
她说:“杂技目前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也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我们这次选择了杂技剧作为开幕演出,也是希望能推动各种艺术样式的不断突破。”
新闻推荐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有太多历史记忆,而沪剧作为上海特有的地方剧种,曾有过不少红色佳作。继《红灯记》《芦荡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