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倩错不在严格, 而在把所有苦都默默一个人扛
1
最近,电视剧《小欢喜》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办公室里一位同事,一个未婚的文艺女青年,对剧里的三个妈妈,她除了看得上咏梅演的刘静,对海清演的童文洁、陶虹演的宋倩,完全瞧不上。“童文洁好夸张嘛,居然对他儿子说出‘我怎么会生了你’这样的话!”“宋倩就更不用说了,那控制欲!幸亏我妈当年不是这样的人哦,不然我真的会死。”
但作为一个女儿已经上高中的妈妈,我其实觉得童文洁对方一凡说出“我怎么会生了你”这样的话一点都不稀奇,生活中有几个家长没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这真的代表不了什么,也就是一句气话而已,家长和孩子都不会太过当真。当然,这也说明这部剧真还挺接地气,挺真实的。
但《小欢喜》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关注?就因为它聚焦了高考?但一个月前的《少年派》不也同样聚焦了高考吗,甚至很多梗都是一样的:比如《小欢喜》里的的方一凡和《少年派》里的林妙妙,都是妈妈严爸爸松,爸爸最后都失了业;高三时,妈妈都怀了二胎。
对呀,情节如此雷同,为什么《小欢喜》就火了而《少年派》只起了一些水花?除了《少年派》里的校园生活过于虚假,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小欢喜》里有宋倩这样一个典型性母亲——就像后来乔英子被诊断出中度抑郁时她说的,“我那么爱她,最后却把她给逼抑郁了”。
2
中国发展到现在,离异家庭已经越来越多。
女人离婚后,因为遭受过婚姻的创伤,更明白女人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掌握命运。所以,她们对孩子,会比一般的妈妈更严格,更“狠”。而且就跟宋倩一样,家里因为没有第三方调和,母女关系会更紧张。这种紧张,不一定表现为吵架,更多的是沉默,是一走进家里,明明没有火花,但你能明显感觉到吡吡作响的紧张感和压迫感,是一种我明明在你面前,你却把我当尾气,不仅不想看一眼,还努力想要把我刨开的绝望。
3
我有个好朋友,她跟宋倩一样,在女儿两岁时就离婚了,一直一个人带着女儿过。因为要工作,她在女儿小学四年级时就把她送去了住读,包括后来的初中、高中都是住校。女儿高三时,朋友见她成绩老是上不去,而且最后一年了,下决心在市区租了房子,决定陪读。于是每天,朋友就像一个陀螺,在位于郊区的单位和市区一环路以内的租住房间来回奔波,每天下了班赶到住处时,都快晚上七点半了,还要抓紧时间到超市买菜,然后第二天早上六点钟准时起床,为女儿变着花样做营养早餐。当读高三的女儿还没出门时,她已经像一支箭一样冲出了小区,去赶那一趟她精心计算过的可以和单位的班车无缝对接的公交车。如果哪天女儿赖床她多叫了几遍耽搁了时间,错过了那趟公交,就只能花六十多块钱打车到单位。
然而,因为之前女儿一直住校,少有妈妈的陪伴,加上朋友性格本身比较急躁,母女俩的关系并没有因为妈妈的辛苦付出变得亲近,反而因为这突然的朝夕相处,关系更加紧张。女儿读高三,妈妈肯定会有要求,会管。但朋友一管女儿,女儿就顶撞,言语之间就是都是你的错,你没能给我一个完整的家,让我从小就很自卑。
4
我清楚地记得,有天晚上,朋友和我在街边散步时,突然就哭了,说自己实在受不了了,甚至想去华西看心理门诊。朋友一直是个很要强的人,这是我第一次看她如此无助。
于是那天晚上,我们坐在街心花园,她第一次给我讲了她为什么离婚,这一路走来又是怎样在情非得已的情况下把女儿送去了住校。整整两个小时,我陪她流了无数的泪。一个离婚的单身女人要独自把孩子带大,真的太不容易了!这也是我在同事们纷纷指责宋倩时,为什么还会无比坚定地说“就算全世界都看不惯宋倩,我仍然非常理解她”的原因。
那天,我给朋友提了个建议,让她找个周末,把这些事情好好生生给女儿摆一下。
几天后,我们又去散步,朋友高兴地对我说,她和女儿的关系好多了!
她说,上周末,按我的建议,她第一次对女儿讲了她这些年来的故事。她说,开始的时候,她和女儿各坐桌子的一端,就像两个要开始谈判的人,但讲着讲着,女儿就主动把位置挪到了她的旁边,最后母女俩是拥着同一床被子讲完最后的故事的。最后的最后,女儿哭着拥抱了她,并破天荒地提出要和她一起睡一晚。
是的,事情的结局是女儿在几个月后的高考中,以逆袭的姿势,成功考入一所985大学。大家都说她是超水平发挥,是“运气”,但只有我和我好朋友知道,那不是运气,那是那次有效沟通后,她真正懂得了妈妈的不易,明白了妈妈为什么那么严苛,她找到了自己努力的动力和意义。
5
所以,宋倩的错不在于严格,而在于没有和女儿好好沟通。中国的家长,最需要学会的是,不要把所有的苦难都默默地自己一个人扛,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真正的人,要多和他们倾诉,让他们明白父母并不是无理之人。在这个基础上,大家再一起商量,一起制定目标,一起努力。(夏周)
新闻推荐
2008年,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成立,在我们这样一个讲究孝道的社会,小组的诞生无疑是惊世骇俗的。父母皆祸害小组引起了激烈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