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伪装术”

北海晚报 2019-08-05 15:57 大字

现实职场或许不似影视剧中的那般激烈化、戏剧化,拍桌子、正面刚很少,细思极恐的漠不关心很多。职场性沉默,古怪主管的虐人方式,油腻老员工的吃瓜模式,职场新人的求生形式……职场不易,说人话、懂人话更不易。

这年头,成熟的标志是憋得住话

网传“成年人结束一段关系的方式,并不是争吵和崩溃,而是一种默不作声的疏离”,换作职场,“成年人解决矛盾的方式,并不是据理力争、唇枪舌战,而是不说话”。

近日,有调查显示,职场中有将近60%的人,因环境、压力等原因,而产生“职场自闭症”,平时行动独来独往,在工作场合总是很闷,不愿和任何人多说话。这类沉默的大多数,遵循着职场鸡汤论中“成熟的标志是憋得住话”的原则,即便内心早已是千军万马,表面上仍是不动声色,不喧嚣也不张扬,继续保持沉默。

往小了说,这或许只是当代职场社恐人士的求生小伎俩,能发文字就不发语音,能用微信就不打电话;上厕所如拍谍战剧,尽量躲避不熟同事的寒暄;往大了说,这也叫“职业性沉默”,揭露了现代职场的冰冷不是光明正大的排挤,而是细思极恐的虚伪和漠不关心。

这些人觉得下属碍眼,通常不是拍桌吵架,而是选择冷暴力——无视。对领导指示不满意,当然也不会直接撂摊子,而是“不主动、不拒绝、不多话”,或者干脆为了不招惹是非,直接开启频频点头默认模式。

职场性沉默,一种成人世界的伪装术。当怕说错话,怕被误解,怕言辞不妥会带来种种恶果成为职场人士共有的恐惧,很多人不再正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优雅地面带微笑拒绝或道歉,内心却觉得“与我何干”。

在这里,沉默幻化为武器,不是纯粹不说话,而是既不表态也不填坑更不接茬:明明是一个团队的责任,却互相甩锅:“都怪那谁谁不按时给,我也没办法”;明明可以帮下新人,却冷漠拒绝:“这个不归我管,要不你去问下别人”;明明作为主管需承担起责任却常鬼扯理由““我这也是为你以后工作前景着想,你这样,老板心里会不高兴的”。如果说憋得住话是检验一个人成熟的标志,那么大多数人都误解了“成熟”两个字。

上班了,沉默的现代人

职场性沉默这事吧,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看上去啥都没说的,实则立场鲜明,而废话一通的,还不如不说。

废话型沉默——鸡贼老司机

“职场性沉默”不一定会表现出沉默形式,而时常是以“说废话”的形式出现。低效而鸡肋的头脑风暴、左言他顾的加薪谈判、统一模板的周一例会,越是气氛和谐,越是耐人寻味。都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真正态度鲜明、有意义的观点并不多,90%是废话,在以上典型的“废话型沉默”场景中,缺乏职场经验的新人觉得对方好像没有说什么,但混迹职场多年的鸡贼老司机,早就通晓,保留值得讨论的观点选择“沉默”,最是平和。

防御型沉默——职场小萌新

这类人不仅不会商业互吹,就连偶尔发声都生怕跌落万劫不复之地,所以下意识“防御性沉默”是刚进公司的新员工没有对话经验,自我保护的本能,内心OS常有:“有些话我也不知道该不该说”“万一得罪人,还是少说为妙”。他们宁愿插上耳机,扮演间歇性耳聋、常态性哑巴,也不愿在尚未摸清同事的底细、了解上司的喜好之前,做尽“糗事”。但过猛的防御心,除了让人顶着“城府深”“太腹黑”等极端标签,别无用处。

默许型沉默——吃瓜看客群

有职场的地方就有人间闹剧,有闹剧的地方就有吃瓜看客。这类人工作了一段时间,进入到“新人小白以上,资深员工未满”阶段,初入职场的积极性骤降,冷眼旁观看戏欲却暴涨。他们的“沉默”推动着剧情的进展,可能是对积怨已久同事恨不得对方继续“作”下去,这里“没说出口的话”是“这么简单的流程都没走,你就等着重做吧”“你不是永远有理吗?跟你白费那个口舌干吗”……一群吃瓜看客的标配性沉默。

漠视型沉默——键盘侠协会

没有他们定夺不了的公司政策,没有他们摸不清的市场动向,没有他们想不出的头脑创意,但这些只能发生在会后、茶水间、聚餐中。这类员工就像是网络上的键盘侠协会VIP,会议上表面是默默无闻的路人甲,背地里早在几个小群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把废话连篇的主讲人批得体无完肤。他们从来都不缺乏奇思妙想,只是懒得表达、不屑于说,而这往往是学会了“明哲保身”的老员工,常年表现出对企业利益的漠然。

重要的不是说了什么,而是“没有说什么”

都知道沟通是为了交流信息,但在职场中多的是“打哑谜”的人,话不说透,事不做绝,满脸写着“你猜”。以前,我们常被职场毒鸡汤教导“少说话,多做事”“沉默是金”,仔细琢磨下,这不就是职场中的“反馈黑洞”,没交代、没回音,满脸写着“不靠谱”。

事实上,职场要求干得好,也要说得好,更要听得好。当你没办法阻止一个人选择“职业性沉默”时,不要只听他们说了什么,还要“听”他们没说什么。这或许是所有沟通方式中最迷惑的一种,但那些刻意隐藏的信息也是最丰富的一种。所以了,成熟的真正标志并不是“不说话”,而是听得懂别人“没说的话”。(来源:城报)

新闻推荐

数字阅读市场规模达254.5亿元 6成用户愿为电子书花钱

每日限免1小时,分享图书赠一得一,阅读时长换书币……从免费阅读到花钱“追更”,消费者正在读书类APP的“诱导”下,逐渐接受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