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计日和计时的? ◎杨本科

亳州晚报 2019-08-02 08:21 大字

[摘要]◎杨本科

每天的《新闻联播》开头的一句话总是:各位观众晚上好,今天是×月×日星期×,农历×月××,欢迎收看《新闻联播》节目。这一句话里面,使用了两种历法——阴历(农历)和阳历(公历)。

阴历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制定的历法,每个月的下半个月的下半夜月亮出现在东方,人们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所以把这一天叫作“晦”,意思是昏暗。我们有个成语叫“风雨如晦”,说的就是风雨交加,天色昏暗。初一的时候,地球也看不到月光,这种月相叫作“朔”,它的意思是苏醒,因为从这一天开始,月亮开始逐渐变圆,直到农历十五这一天达到满月,古人称之为“望”,第二天就是“既望”。我们的古诗文当中经常会出现这几个词语:“朝菌不知晦朔。”“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因为月亮的运行周期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所以全年只有353天到355天,古人就在19年里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为383天到385天。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历法是《夏小正》,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太初历》都是阴历。

阳历是根据太阳的运行周期而制定的历法,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一“回归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元代郭守敬所制的授时历与现代世界通行的公历都是阳历。

像现在有2018/2019/2020一样,古人也给每一年一个名称,现行比较早的是“干支纪年法”和帝王纪年法。所谓干支就是,以天为主干,以地为支脉。天干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依次组合为六十个单位,其组合方法是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止,称为“六十甲子”,每个单位代表一年。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断。帝王纪年法是按照帝王在位的时间纪年,比如周平王元年、隐公元年等,西汉以后,皇帝有了年号,帝王纪年法又演化为年号纪年法,比如乾隆三十九年、光绪三年。干支法还可以纪月、纪日、纪时,一共八个字,所以古人把出生的年月日时用干支法写下来,一共八个字,又叫“八字”。据说唐伯虎就是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

我教留学生的时候,有时候他们会说汉语很难,我说没有啊,你看我们的月份——一月、二月、三月……十二月,多简单,你看英语十二个月份多难记啊。英语的月份难记是因为和他们一个星期里的每一天一样,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一月是January,在罗马传说中,有一位名叫雅努斯的守护神,生有先后两副脸,一副回顾过去,一副要眺望未来。人们认为选择他的名字作为除旧迎新的第一个月的月名,很有意义。英语1月January,便是由这位守护神的拉丁文名字January演变而来的。

古时候我们的每一个月也有自己的名字,比如一月叫正月,二月叫杏月,三月叫桃月等等。二十四节气也是古人的时间标志,古人根据太阳的位置和物候现象,依靠经验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在古代是重要的农业指导经验。

古人又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命名。夜里十一点到次日一点为子时,以此类推。我们看古装剧的时候,往往会听到有人在夜里敲着梆子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他们就是更夫,负责打更巡夜,从晚上七点到次日凌晨五点,每两个小时打一次,子时一边是前一天的十一点,一边是第二天的一点钟,除夕夜就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三更为子时,所以我们一直到现在还在说“三更半夜”。

古人没有钟表,靠什么纪时呢?一是圭臬,人们通过使用圭臬来测量日影的长度,从而得知太阳的回归运动情况,来确定季节更替,后来“圭臬”被引申为标准或者规范,所以现在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奉为圭臬”,意思就是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在一天当中,纪时可以用日晷,日晷是一个圆盘上面刻有十二个时辰,中间有一根针,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可是如果在晚上或者遇到阴天了怎么办?不要紧,古人还有漏壶,漏壶分为水漏和沙漏,水漏的中间有个时间刻度表,水滴下之后,时间刻度就逐一显示了。

新闻推荐

人民微评:不容在中国地图上做文章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8月1日发表微评指出,热播剧《亲爱的,热爱的》中国地图残缺,究竟是无心之失还是有意为之?谜底终会揭晓。事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