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痴”俞西朋:年代书单见证时代进步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新中国同龄人俞西朋坐在自家阳台,他打开一款手机软件,插上耳机,播放有声小说。阳台两侧,一排排旧书整齐摆放。
俞西朋生于宿城一读书世家,为家族同辈分中的“老大哥”,肩负传承书香家风之责。从校园时光到插队下乡,从工厂上班到下海经商,他一生只为书狂。70年来,购书上万册。
俞西朋晚年罗列起所购书单,清晰可见与新中国共成长的印记。
1953年左右,俞西朋常赴城隍庙听书。“说书老艺人王宪斌声情并茂,为我打开了一扇文化大门。那时,听他说《封神榜》听得入了迷。回到家中,找来半部家藏《封神演义》,对照来看。家藏书是繁体字竖式排版,配有精美的绣像画,当时许多文字都还认不清。”俞西朋回忆,除城隍庙内,原坐落在中山街的新华书店也颇具文化气息。
“小同志,这书你能看懂吗?”1962年,正读小学的俞西朋怀揣奖学金,来到新华书店,花了4.4元买了四册本《红楼梦》。对于导购员的“质疑”,俞西朋笑答:“读古典文学,要趁早。”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红色经典畅销。俞西朋常从校图书馆借书,反复阅读《红岩》《铁道游击队》《三家巷》等革命题材小说。1966年以后,大批外国文学作品被摆上书桌。“初中毕业,我插队下乡。离开家时,特地带上肖洛霍夫的著作《静静的顿河》。一部鸿篇巨著,成为我下乡岁月里的精神慰藉。”俞西朋说,生活水平有待提升之时,读书可以帮助自己确立人生目标,让精神得以富足。
改革开放后,俞西朋决定离开原工作单位、效益不景气的国营老厂,凭着一股闯劲,下海经商。“做生意需要诚信和坚韧,我很早就从书本里学到。”此时经济提升,文化繁荣,个体经营书店增多,新书层出不穷,俞西朋的买书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
1985年前后,俞西朋到一位朋友家做客,偶然翻开一本薄书,顿觉叙事情节惊奇,引人入胜,书皮上写着“射雕英雄传”。“当时金庸的小说多为盗版书,纸张残缺不全。为此,我跑遍宿城,终于在青龙巷一家租书店内,找到了全本。”经商空余时间,俞西朋全用来读书,每天阅读量超过8小时。和往常读书略有不同,这种看似“读闲书”的阅读体验,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和娱乐方式。
2005年,年过半百的俞西朋开始接触网络,进入新一轮阅读。“网络信息量大,查找一本书很方便。选择一本书,我通常会先在网络上试读,然后再购买纸质书。”近年来,俞西朋阅读了不少当代文学作品和杂志,依托高新技术的发展,不少文字可以通过手机软件播放出来,像童年听书一样,“解放”了他的双眼。
科技进步,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70年间,经典书籍修订再版,阅读书单不断更新,文化得以传承。通过书籍,市民领悟时代进步,也与祖国共同成长。文/图记者俞鑫
新闻推荐
肯德基与国漫《齐天大圣》合作的套餐月初,UNIQLO和KAWS的联名款引发的抢购热潮引起了众人的抨击与思考。品牌&IP是时下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