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剧为何总是“虎妈猫爸”模式?

都市女报 2019-06-14 14:13 大字

□曾于里

每年的6、7月份是高考季和中考季,也是毕业季,因此电视台常会在这个档期推出一些以子女教育为主题的电视剧。随着国人对于教育愈发重视,教育题材的电视剧也越来越多,它们在反映教育现状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影视剧是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这些年来以子女教育为主题的电视剧大量涌现,比如《孩奴》(2014)、《陪读妈妈》(2014)、《虎妈猫爸》(2015)、《小别离》(2016),还有最近正在播出的《少年派》。现在一拍教育题材的电视剧,充斥的都是那种强烈的戏剧冲突:父母与子女一定会有各种争执,妈妈一定会哭哭啼啼说“我养你多不容易啊”,虎妈一定会配个猫爸(很少看到“虎爸猫妈”),夫妻俩一定会因为教育观念的分歧心生小嫌隙……

其实,套路的本质是观众喜好的一种结果,是“好看”经验的自然积累,是观众和编剧达成的隐形共识。套路能够切合多数观众的心理需求和期待视野,由此保证了一部剧集娱乐和商业的双赢。

教育题材的电视剧之所以“长得很像”,一方面是背后有着现实的根基,社会上的确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另一方面是以往其他作品采用套路都获得成功,后来者遵循套路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小。优秀的电视剧应该是超越刻板印象,而非迎合刻板印象,一味地讨好观众。比如从《虎妈猫爸》一路到《少年派》,夫妻俩的角色设定始终是妈妈像“老虎”,强势、霸道,过度干涉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反之,爸爸像“小猫”,开明、温柔、注重沟通、尊重子女,是母子/母女的沟通桥梁,观众都很熟悉这样的设定。

但真是妈妈更不可理喻吗?真实的情况是:在绝大多数家庭,是妈妈一个人操持着孩子的衣食住行,妈妈承担得更多,她必然念叨得更多,而爸爸常常是可有可无的“配角”。爸爸缺席了孩子的学习生活,他没有念叨不见得是他“开明”,而是他根本不知道从何念起。若让爸爸妈妈互换一下角色,让爸爸一天都围着孩子转,“猫爸”也会变“虎爸”。

因此,“虎妈猫爸”的设定传递的不应仅是“妈妈更不讲道理”的偏见,它本可以带领观众思考:是否这是男女传统的角色设置与社会不公延续到家庭教育中了?实际上,爸爸得深度参与到子女教育中,与妈妈共同分担。妈妈的负荷少了,她自然就无需通过咆哮来发泄情绪,整个家庭氛围更加和谐民主,对于子女教育也会有更大帮助。

还需一提的是,目前市面上的各种教育题材电视剧,都喜欢和稀泥式的大团圆结局,这些电视剧虽触及教育问题的症结,但缺乏有力度的反思,也难以转化为介入现实的力量。

新闻推荐

戏里是“虎妈”戏外的闫妮却截然不同

高考、中考期间,湖南卫视在播的一部关注备考家庭的都市剧《少年派》悄然走红,播后3天就登上了黄金档收视第一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