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茶与烈酒
□卢涛
前段时间,金庸先生辞世,文坛掀起一阵追忆之风。江湖再见,大侠别过。金庸先生一生创作武侠小说15部,以《书剑恩仇录》开篇布局,以《鹿鼎记》完美收官,每一部都堪称经典之作,成为一代人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毫无疑问,金庸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在过去的50年中,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家,用他们的笔触构建了一个侠义担当、为国为民、有情有义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无论出现过多少武林门派,出现过多少高手过招华山论剑的经典瞬间,他们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记,那就是中国人的江湖。
这个江湖,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通,与我们的悲欢离合遥相呼应。
还记得小时候,网络并不发达,常人往往喜欢借书而不买书,这当然与每家每户窘迫的经济条件有关系,也恰恰印证了那句“君子,书非借不能读也”之言。街头书摊就是我和伙伴们在放学后时常流连的地方。那时言情看琼瑶亦舒,武侠看金庸古龙,推理还有倪匡的卫斯理。
每次抱着一本武侠回家,都好像抱着一个独门暗器,既有沾沾自喜的骄傲,又有蠢蠢欲动的冲动。这个神秘的武侠世界,好像打开了我对人性了解的大门。有时候忍不住偷偷幻想:真的想要出走远方,去学得一招半式,让自己得以行走天下,独步武林。
对于书中的爱恨情仇,因为年纪小,似懂非懂,却又百般牵挂,常常为书中的人物的命运担忧。记得每当想起那句“襄阳城破,郭大侠夫妇二人力战殉国”,不禁潸然泪下。
再加上那时电视节目非常贫乏,电视台反复播放的,就是金庸小说改编的83版的《射雕英雄传》。黄日华演的憨厚郭靖、翁美玲演的娇俏黄蓉,还有老顽童、黄老邪……每一个角色都烙在心底;江湖的侠义、超凡的武功、不屈的气节……牵动每一个观众的心。我就连在梦里,也常常延续故事的发展,衍生出射雕别传来。
我想,到如今,大概“倚天剑”和“屠龙刀”,“乔峰”和“郭靖”等等,已经是所有华人共通的符号;“杨过”和“令狐冲”,仿佛是我们的兄弟朋友,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
金庸用他的笔,把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借着国仇家恨的武侠故事传递给了我们。他在小说里弘扬的侠义精神、为国为民的情怀、坦荡做人不畏强权的风骨,都来自于儒家传统文化仁义之道。
金庸出身书香门第,国学功底非常深厚,所以,他也有意让小说人物和历史人物同名,或者是直接写历史的演义,他有能力通过构建野史,对正史展开评头论足,甚至颠覆。这,让他的小说里充满了真实与虚构交织的朦胧美。
如果把金庸比作浓茶,入口醇香,久久回甘的话,那么古龙就是一坛被摆在大漠的风沙中等待千年的烈酒,劲道十足,酣畅淋漓。
金庸的深刻是大智若愚,古龙的犀利是智者破执。
假如仔细研究过古龙的小说,你会发现,他最开始是模仿金庸的笔法腔调,学得也真的很像。
金庸多是写一个青春少年白手起家、奋斗成长成为江湖英雄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郭靖的身世、杨过的来历,可以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看到一个人是如何在各种力量和利益的权衡中完善自己、增强功力的整个过程。
古龙最开始也是按照这样的套路来写,但是再怎么写,也注定写不过金庸啊。古龙毕竟不是锦衣玉食的金庸,他的一生快意恩仇,他似乎比金庸多了一些哲学味。他的主人公更多了一些宿命的悲剧色彩。
大约是从李寻欢开始,他找到自己最佳人格的展示。古龙身上既有愤世嫉俗的愤青情结,又有及时行乐的浪子情怀,更有恃才傲物的自恋自怜倾向。这些复杂的混合着酒精的东西,和他爱过的女人,都烙印在他的作品里。
所以,其实从《小李飞刀》开始,古龙式的武侠风格便开始慢慢自成一派。
在他刻意淡化故事的历史背景之后,人性的思考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他不再写少年成长的故事,而开始写一个个成名已久的江湖人,去解决江湖纠纷的故事。典型的像楚留香,像陆小凤。这些人一出道就已经天下无敌了,江湖上有他们的传说,但是不知道他们的来历。
他们出现只是为了解决纠纷,解决完了他们挥一挥衣袖,留下传说,不带走一片云彩。
端的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金庸的侠,是为国为民的大“侠”。古龙的侠,恐怕是属于原罪的“侠”。每一个人的命运似乎都是被注定的,都是无法挣脱的。
金庸眼里的江湖,波澜壮阔,大气磅礴,既可以有排山倒海的为国捐躯,又可以有缠绵悱恻的海誓山盟。
而古龙眼里的江湖,浪子美人,悲情细腻。它更孤独,又或者更决绝,更渴望化为灰烬。
金庸《神雕侠侣》里有一句话:
“你瞧那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是啊,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即是人心,人心即是江湖。
浓茶留香,烈酒灼喉。若是从金庸、古龙的作品中,读出了自己的人生,恐怕也是一种值得纪念的收获吧。
新闻推荐
读者可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号“文艺sao客”,输入关键词“最艺术演出榜”进行投票。回顾11月至12月初的北京演出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