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的“江湖”早已融入华人血液
汹涌而至的集体悼念,突破以往的密集刷屏,10月30日,94岁的金庸离世,尽管年事已高,尽管曾经有过误传,但当这一次称不上突然的告别真的变成现实,依然是一片地动山摇。
无需更多证明,“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而此番告别体现出的更真实的现实是,金庸笔下的“江湖”,早已融入华人的血液。
10月30日,笔名金庸的著名武侠小说作家查良镛,因病医治无效在养和医院病逝,享年94岁。出生在浙江海宁的查良镛,1948年移居香港,20世纪50年代起创作《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多部经典武侠小说。
而曾经对金庸作品是否堪登文学圣殿甚嚣尘上的争论,如今看来似乎已无关紧要。比起于文学史上为通俗小说正名,金庸更伟大的成就自然在于为华人创造的那个永恒的叫做江湖的精神家园。
有人说,尽管也读过《飘》,看过《魔戒》,但只有金庸的“江湖”是真的放在心的深处,是可以随时踏入重温的。这种感受或许可以理解为华人血液中自然存在的文化认同,或许也正是金庸作品影响如此巨大的深层原因之一。
金庸作品中丰富细致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韵味,与中国历史间亦真亦幻的种种勾连,令华人读者几乎不需要越过任何障碍便可与主人公共情同心。
剧作家史航说:“没有金庸,我们当然也会成长,只是,成长中的幻灭与空空落落,就没有机会与书里的人物印证,有机会印证,就可能有书里的人物做伴,没机会,就孤单得久一点,空空落落。”
这一次的作别,对于很多人而言,或许并非一次外化的情感行为,而更像是一次对自己内心某一部分的重新审视,对自己某段精神成长历程的一次回望。
作家韩松落认为,“他(金庸)完整地呈现了一个中国人的成长经验。”在“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之后,还多出一步——“见明灭”。
金庸的创作史,甚至可以看作一部20世纪华人文化思想史,他试图讲述中国历史的脉络,从中解释中国传统的核心精神,追问华人民族文化的认同。
他将这一切统统写入江湖,在众多江湖儿女的命运与情感中,交与读者去体会、汲取,在这种沉浸中,所谓是非、所谓成败、所谓爱情、所谓坚持,内里皆是中华文化的心性。
台湾剧作家赖声川直言,“金庸教会我们,中国人该如何说故事。”在金庸作品中找到的归属感令人们不知疲倦地想象他的江湖。
因为如此,金庸的系列作品被改编、演绎多年,早已成为一系列影视、音乐作品的重要核心。其中的人物形象更是常演常新,随着时代的推进,不断被人们附着更符合当下的审美元素。
曾几何时,“你最喜欢的金庸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是谁”,成为华人世界开启进一步话题的切口问题,而作答之人每每熟虑相回,正因深知从三观、到个性、到审美取向,这个看似简单的选择题对表达个人内心含义重大。
60余年前金庸开始创造的江湖,早已是华人心中的“另一个世界”,许多现实中看似不易达成的沟通与了解,在大家都熟识的金庸宇宙体系中竟能轻易寻得价值标准,不能不说是一个伟绩。
而今,金庸的离去或许意味着某种结束,然而随之而来潮水般的大规模集体怀念也揭示了某种永续,此一作别中,人们分明感受到血液中某些东西的存在,正是这种存在,让金庸创造的江湖,不会因他的离开而远去。
(高凯)
新闻推荐
谢娜何炅,李冰冰任泉,他们都是忠诚友谊最好的代表,除了他们外,赵薇和苏有朋20年的友谊也很让人羡慕!他们有过多次合作,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