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畜”成为一种现象

济南时报 2018-10-24 14:13 大字

□本报记者 江丹

近日,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因为讲述“社畜”生活,在中国引发了诸多年轻观众的共鸣。原来,“社畜”已经不仅仅是来自异域的小众文化里的一个小众名词,它已经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尽管还有很多读者还不知道“社畜”到底是什么。

年轻白领的自嘲

正在播出的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让“社畜”成为社交网络上的热门词语。对不熟悉日本文化的读者而言,“社畜”看起来有些刺眼。它是日本人用来形容辛苦上班族的一个词,为日本“会社”与“家畜”的合称,类似英语世界的“薪资奴隶”,如今常常被年轻的白领自嘲为公司和工作放弃了私人生活和尊严,卖力效劳。

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中,著名演员新垣结衣饰演的女主角深海晶就是一名典型的“社畜”。身为助理,她从早上起床便开始接收和处理来自领导的工作指令,随身携带笔记本电脑,等待地铁去公司的间隙也要用来工作。终于挤上人潮汹涌的地铁,深海晶第一个到了公司,但比她更早的是办公桌上等她修改的文案。

领导终于来了,深海晶的工作节奏更紧张了。从他踏进门的一瞬间起,便是给深海晶布置各种工作任务,包括上午的会议和晚上的宴请,以及参加一场产品宣讲会。深海晶为领导挂起外套,倒好咖啡,递上快速修改后的文案,还需要立刻着手帮领导预订出差的机票和酒店,当然还有当晚的宴请地点,根据客户习惯悉心安排菜单。

深海晶试着反抗一下,说宣讲会是同事的工作,能不能由同事自己负责。领导说,你能力最强,必须由你来做。深海晶继续说,宴请也应该是由其他同事负责的。领导说,那个笨蛋,饭局上只会傻傻地喝个大醉然后睡觉,必须由你去。

晚上的饭局,深海晶与客户礼貌应酬,不动声色去结账,并为客户叫好车,在客户就要离开时送上提前准备好的礼物,然后与领导一起九十度鞠躬将客户送走。一天的工作终于结束了,“能者多劳”的深海晶一身疲惫,可是明天不会有什么改变,依然如此。

真实的人生体验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甫一播出,深海晶忙忙碌碌的那一段情节便引发了诸多网友的深度共鸣。一些网友说,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些艰难的职场处境是一种真实的写照。他们没有自我,无法拒绝,只能接收一个又一个工作指令,然后快速地消化和执行。一天24个小时,大概只有睡眠的那几个小时是自己的,但有时候连那几个小时都很奢侈,领导的工作电话总是来得猝不及防。

人们在卓别林的《摩登时代》里见识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因为工厂工作而发疯成为机械人,但大概没有想到原本要做精英的自己有一天会成为“社畜”。很多女孩尚未踏入职场之前,总是以为自己毕业后是身着职业套装,脚踩精致高跟鞋出入高端写字楼的职场女精英,这样的梦来自另一些影视剧。

在以往的一些与职场有关的影视剧中,男主角总是西装革履,风度翩翩,执掌商业帝国,经手的都是动辄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收购案例,女主角也是身着名牌套装,精干利落,走路带风。其中,女主角的形象尤为深入人心,那几乎就是大众对职场女性的完美想象,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的杜拉拉如是,电视剧《欢乐颂》中的安迪如是,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的唐晶如是,最近正在播出的电视剧《创业时代》中的那蓝亦如是。这些职场女性角色要么是律师,要么是投行精英,要么是外企高管,她们看起来总是光鲜亮丽。

可这些角色不会引发观众的生活共鸣,因为她们是远离大多数人生活本身的艺术形象。这些影视剧播出之后,很多人会在社交网络上搜索她们穿的衣服、戴的首饰出自哪家时尚大品牌,电商迅速跟上,同款很快遍大街。所有的职场情节,最后都会成为时尚的秀场。

有些影视剧让人做梦,还有一些则让人梦碎。值得注意的是,到底是精英还是“社畜”,并不是由影视剧左右,而是取决于我们真实的生活体验。

一切自有意义

前不久,有媒体发布了一份《成年人生活报告》,发现迷茫困惑正是人生常态。他们质疑自身的价值观,思考职业方向,不知道到底该扮演怎样的职业角色。在中国的城镇化浪潮中,一波人正在进行着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鲜生活,他们无法从父辈那里获取经验借鉴,因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所面临的职场是父辈所陌生的。他们被卷进时代快速前进的漩涡,随波逐流,只能拼尽全力不要被甩在后面。

在中国,“社畜”已经不是一个小众群体,也正在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近几年来,贩卖美好和贩卖焦虑尤其流行,迎合的恰是“社畜”人生。使用趣味萌生的文创产品,享受餐厅里造型精致的食物,以及即将到来的购物狂欢,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社畜”对眼前苟且生活的一次短暂逃离,是他们缓解紧张神经的一种方式。而私生活的丧失,又让他们怀疑工作的意义,焦虑自然而生。可是,他们并不允许自己在公司和同事面前流露这种焦虑,哪怕他们前一天晚上只睡了3个小时,第二天也要表现得精神抖擞,给自己鼓励,给别人压力。在他们眼里,工作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平台,没有工作或许比没有生活更加可怕。

之前,一则名为《社畜博物馆》的日本公益广告在社交网络走红,身心疲惫的职场人形象以绘画、雕塑的形式在“社畜博物馆”里展示。在中国,这个群体或许还远未到拍摄公益广告以呼吁社会关注的严重程度,但是他们此时此刻的生存状态也会被时间记住,毕竟,作为一个话题,它在社交网络的时间轴上存在过。

“社畜”本来不应该出现在社会词典中,它扭曲了工作的本来价值。一直以来,它只是一个来自异域的小众文化里的小众名词,被诸多刚刚踏入职场的年轻人用来夸张的自嘲。讲述“社畜”生活的《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却引发如此之多的共鸣,但是毫无节制地倾诉人生之丧并不是它的初衷。它的编剧野木亚纪子告诉观众:“虽然有人会对自己的工作不满,觉得正在做的事情很没意义,但总有一天,这些经验都会派上用场。”

新闻推荐

迟交作业引发“辩论”是教育领域一股清流

如果你能找一两个角度,论证你迟交作业的合理性,我就接受你的作业。”近日,华东政法大学一同学因故未及时上交作业,写文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