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拒绝“伪现实”

安徽日报 2018-05-18 10:49 大字

刘振

这两年,越来越多中国观众喜欢上了印度电影,从关于男女平权的《摔跤吧,爸爸》到揭示家暴问题的《神秘巨星》,从聚焦教育公平的《起跑线》到关注购房压力的《方寸之爱》,印度电影以其对现实问题的正面关注和典型表现,击中了中国观众的软肋。有人甚至问:难道印度导演比中国导演更了解中国人?

这个问题让国内的影视创作者颇为尴尬。一方面,自去年始,在政策引导下,穿越、玄幻、宫斗剧大为减少,影视创作正以强有力的姿态向现实回归,推出了诸如《情满四合院》等一批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另一方面,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披着现实题材外衣的“伪现实”作品。这些作品悬浮于现实之上,有表无里,有“皮”无魂,口碑并不理想。反观上述印度电影,将现实问题与故事表达结合得水乳交融,以轻喜剧形式引发思考,情节虽夸张却不失真实性,难怪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

印度电影“抢滩”中国,肯定不是因为印度导演比中国导演更了解中国人,而是因为前者更加遵循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的规律。无论职场剧、家庭剧还是青春剧,现实题材作品应有必要的属性:一是对于当代社会现实的反映,直面社会现实,包括尖锐的问题;二是主人公能表达当代人物的生活质感、情感诉求及其理想和人生追求。这些都来源于真实生活,跟生活息息相关,而不是架空和悬浮的。恰恰在这些问题上,国内有些影视作品并不及格。

有的生活剧打着现实主义旗号,实则脱离生活。虽然讲述的是当代故事,但场景却仿佛被柔光镜过滤,满是华服、跑车、奢侈品、高档酒店的消费符号,生活质感被抽空,迎合的只是感官愉悦和物质欲望,而非艺术再现生活。有的职场剧号称“专业”,实则毫无专业精神,人物披着职业外衣忙着谈情说爱,职场经历成了点缀,处处漏洞毫无说服力。有的作品题材重复、视野狭窄,止步于对生活汤汤水水的浅层复刻,缺乏直面现实、介入现实的勇气,却以鸡零狗碎、嬉笑打闹消解了现实的沉重。有的都市言情剧依然在贩卖陈腐的价值观,远远落后于新时代的社会变迁、丰富多元的现实生活,无法引起成熟观众的价值共鸣。

文艺创作“伪现实”现象并不自今日始,但却搭着这两年现实题材回归的快车一拥而上。究其原因,有人抱着投机心态,将影视剧创作等同于快消品生产,当下流行什么就做什么,而不顾文艺作品本身的创作规律。有人缺少对生活本质的思考,社会发展的认知,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只会闭门造车照搬套路,刻意制造肤浅的矛盾冲突,实际上离真正的现实主义越来越远。

或许印度电影在中国走红,可以给创作者们一个警醒:观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现实题材作品。或者说,仅仅题材的回归还不够,更需要的是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的回归。文艺创作拒绝“伪现实”,打掉那些假模假样的套路,打掉那些假情假意的故事,才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为观众奉献更多有情怀有思想的现实题材作品。

新闻推荐

国产剧离日剧还有多远?看北京和东京两部女子图鉴就知道了

很多人之所以给《北京女子图鉴》差评,是觉得女主陈可“有过”太多男人了,根本就应该叫做《北京男子图鉴》,因为剧情都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