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大剧增多,古装剧向头部收紧,从新项目看影视剧未来趋势

2018-04-05 21:31 大字

一线导读:在即将播出以及刚刚立项作品的题材看,现实题材无论在数量还是类型上,相较过往均有所提升,但大量翻拍剧的出现还是暴露了影视剧创新乏力。根据大数据选择作品类型或者翻拍经典都不是长久之计,只有创造出观众喜爱的新作才是影视作品未来的发展方向。

文 | 于帅

近日,借助春推会等平台,大量影视作品或发布了演员等具体信息,或确立了项目的实施。

在即将播出以及刚刚立项作品的题材看,现实题材无论在数量还是类型上,相较过往均有所提升;古装题材则因为政策等原因趋于收紧,大量剧目待售,剩余的剧集开始向头部聚集,武侠剧的翻拍也有泛滥之势。

同时,近期业内人士针对如今电视剧行业的现状提出了电视剧“一剧多星”、恢复中插广告等建议。

现实题材大剧增多,话题、类型、视角不断出新

翻看近期公布的影视剧作品,不难发现现实主义题材的剧集开始进一步发力,不但在数量上有所提升,制作方面也有明显的提高。

回顾2017年电视剧市场,无论是《人民的名义》还是《我的前半生》,热播的同时引发的巨大话题效应,都加强了制作方与播出平台对于现实题材的信心,贴近观众当下生活、具有现实话题热度,让现实题材剧在去年表演亮眼。

在播出的作品中,日前刚刚完结的《老男孩》将都市题材转向中年人视角;此前热播的《恋爱先生》则虚构了一个全新的“恋爱先生”职业;《亲爱的她们》聚焦都市老年人生活,引发了一轮对于老年群体的关注与讨论;近期即将开播的《北京女子图鉴》则关注了独身女性在北京的恋爱与生活,用大量话题呈现独立女性风貌。

当大IP剧与古装题材的模式愈发固定,而现实题材作品从话题、视角及人物角色等方面不断创新,着眼于当下社会最关注的热点中取材,维持了这类题材的生命力。

今年现实题材作品的类型愈加多样化,与此同时,正值中国电视剧6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所以今年的电视剧市场不再只关注家庭伦理与职场爱情剧,兼具着更多情怀。

从放眼当代留学生海外生活的《归去来》、温情治愈系的《穿越人海拥抱你》、《姥姥的饺子馆》,到感动几代人为环保做贡献的《最美的青春》,再到无私奉献、扶贫攻坚的《太行赤子李保国》等。

类型各异的现实题材作品,证明了现实题材已经成为了之后的电视剧投资与制作的“风口”,在上周召开的2018年北京春推会上,总局电视剧司前司长李京盛在谈及中国电视剧下一步该如何发展时也提出:“现代题材创作将会成为新时代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主流题材。”

然而中国电视剧编剧委员会会长刘和平则指出要严防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过犹不及”,在类型与数量的发展上固然可喜,但依旧要将作品的质量放在首位,不要舍本逐末。

因此,现实题材作品的大量涌现与类型的多样化固然是电视剧市场发展的必然,仍需要行业不断创造出优质的故事,并且提升剧作本身的品质。

古装题材向头部收紧,翻拍剧再度大热

在现实题材成为市场主流的当下,古装剧迎来了巨大挑战,不过从之后将会与观众见面的作品看,头部市场依旧存在着大量古装剧。

政策等原因的限制,致使卫视在选择剧目时不敢对“腰部”的古装题材作品下赌注,因此,古装剧开始向头部聚集,虽然在体量上对比普通的古装题材作品可能还会更大,但精良的制作与强大的卡司阵容依旧会吸引卫视与观众的眼光。

像《大寰妤》《凰权·弈天下》《延禧攻略》等古装题材作品,依旧可以凭借自身优势与女性观众群体的偏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不过“大女主剧”似乎身处更深的囹圄,虽然依旧有章子怡主演的《帝王业》、赵丽颖主演的《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汤唯主演的《大明皇妃孙若微传》等热门项目正在拍摄中,但对比过往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差距。

另外《如懿传》与《巴清传》两部头部剧集的播出时间一拖再拖,致使购剧的卫视在排播上遇到了巨大困难,未来在选择收购该类型剧时也会更加慎重。

这样的局面让卫视在选择购买古装剧版权时不仅在数量上锐减,对于选择的方向也十分迷茫。因此,大量正在制作以及已经制作完毕的古装剧目有可能与卫视无缘,只能寄希望落户于视频平台。

然而,古装题材无论在制作还是卡司的费用上,都远高于普通的现实题材作品。一方面,古装剧在服装与场景的选择上都需要更高的经费,更重要的原因是过往古装剧往往将胜负手寄托在卡司阵容上,寄希望于以此来征服市场。

但随着受众年龄层的变化,年轻的观众因为对外来文化的了解,无形中提升了自身对于影视作品的要求,去年多部网剧的热播也说明了这一现象并非个例。当观众将是否选择观剧的标准定在了剧情本身之上,过往的很多“玛丽苏”、“注水剧”也逐渐失去了各自的市场。

当“大女主”以及“大卡司”魅力不再,古装剧的制片成本也成为了制作方的困扰,也正因为此,如何缩减成本,尤其是降低在选择演员方面的投入,成为了现今古装剧制作方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去年的多部精品网剧给予了制作方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论工夫影业出品的《河神》还是由潘粤明主演的《白夜追凶》,在卡司阵容上都没有选择当红流量小生。但两部作品均因为精良的制作与出彩的故事成为爆款。

另外去年上线的翻拍剧《新射雕英雄传》也取得了优异成绩,成为了近些年翻拍剧的一股清流,但在前期宣发中,作品的几位主演都不被观众熟知,卫视也拒绝为其买单。

这几部高口碑剧作的成功,均说明在影视剧市场中,回归故事与制作本身与才是第一要义,当制作方对剧本充满自信时,大胆启用新人也并非不可能。而当这种优秀的故事层出不穷,购剧方自然也失去了将IP与卡司阵容定为第一参考要素的意义,市场健康发展,演员的片酬也会有所降低。

其实国产剧的全面崛起,对于古装题材也具有着积极的意义,虽然轻松搞笑、都市爱情与探案推理仍是观众最喜爱的题材,但现今年轻观众的文化自信度更强,也更喜欢发生在本土背景下的故事。古装题材对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若能很好的将两者结合,必定能创造出老少咸宜、渊源流传的新经典。

但另一个趋势却也悄然而生,从已公布的作品看,大量的翻拍作品会在之后涌现,从古装武侠题材的《绝代双骄》《新龙门客栈》《新倚天屠龙记》《神雕侠侣》《新白娘子传奇》等作品,到现实题材的《泡沫之夏》《流星花园》《家有儿女》《新金粉世家》。

巨大的数量让人咋舌,也不禁让行业与观众对于全新故事的期待更甚。(翻拍剧话题详见:

2018年翻拍热再现,却为何纷纷沦为毁经典?

卫视建议恢复“一剧多星”与中插广告等政策

在卫视实行“一剧两星”政策后,对于卫视自身而言,因为视频网站的横空出世,购剧的成本不断提高,话语权也在不断缩减,尤其是二三线卫视,彻底与头部剧无缘。

在这样的环境下,近期对于恢复“一剧四星”甚至“一剧多星”的传言开始出现,在本届春推会的“中国电视剧编剧(北京)论坛”中,北京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徐韬针对电视剧版权价格疯涨提出建议: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应该一剧两星,一剧三星,一剧四星、五星。

多个卫视分摊购剧费用,无疑在降低购片成本上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徐韬对于电视剧恢复中插广告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们的网络平台播出电视剧是有中插的广告的,市场的事情按照市场的规律办。”

两项建议的提出直指卫视的资金问题,在古装剧受挫后,现实题材作品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卫视的困扰,然而变现手段单一的问题依旧存在。若能在“一剧多星”重新回归的同时,恢复电视剧的中插广告,卫视在与视频网站对抗时,也拥有了更大筹码。

总结

现实题材与网剧的迅速崛起使之成为了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但大量翻拍剧的出现还是给影视剧的未来笼罩了一层阴霾,如若影视剧的发展追不上观众欣赏水平的提升,那么无论政策还是建议都失去了意义。

所以归根结底,根据大数据选择作品类型或者翻拍经典都不是长久之计,只有创造出观众喜爱的新作才是影视作品未来的发展方向。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新闻推荐

被误读的林青霞:“东方教主”身影下的纯情小女孩

林青霞最美的影像,当然是在早期的琼瑶剧里,而不是80后更熟悉的《东方不败》。徐克引导出了林青霞清甜外表下的英气,却也让大部分观众曲解了她的本色。在那么多人确认她霸气俊逸有如男子的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