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总在少年时 读方英文《群山绝响》有感

商洛日报 2018-03-01 08:49 大字

周文英

《群山绝响》是方英文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主人公是高中学生元尚婴。第一部是《落红》,主人公是副局长唐子羽。第二部是《后花园》,主人公是大学讲师宋隐乔。唐、宋、元,猜想下一部,主人公该姓明了。

春节前夕,拿到新书《群山绝响》。情节是从1975年腊月二十四正式铺排的,年节气氛跨时空同步,假日便成了书香与美食争宠的热闹。为探究作者与主人公元尚婴生平身世的同与不同,又重温了其散文集,《出山》中的一句话:出了沣峪口,感觉“哗啦”一声,群山不见了。豁然明白,所谓的“群山”,既指地理上的故乡,又指内心的小世界。

不客气地说,《群山绝响》并不精彩,它十分考验读者的耐心和鉴赏水平。因为它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还缺少青春偶像剧的奢华场景。时间背景在1975年到1976年,那时候,人们温饱不济,穿着黄蓝黑,爱情当然是嘴里不敢说,书中也少写的奢侈。

好东西从来不哗众取宠,大家皆知,越是大牌的衣服,装饰点缀越少,因为自带气场,有着众里寻他,舍我其谁的自信。方英文是著名作家,它不屑用华丽的词藻和曲折的情节为作品招徕关注目光。

有人说,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那时,那地,寒门出了贵子,他是该书的主人公元尚婴,原形为作者自己。于是该书不仅是一部长篇小说,更是一部少年励志录,个人的成长奋斗,其意义同小鸡冲破蛋壳。不经意地模仿,刻意地超越。遇见是缘,阅读是幸。

该书是方英文先毛笔书写,再敲击到电脑上的。五年,时光从字缝流过,相信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每一段情节,都被作者经心打磨过,积淀着光阴的味道。历史相关元素,需经得起查证与推敲。比如社员集体劳动的场面,集市上没有私人贸易,教师及公社干部月工资,一个劳动力挣几分工,一个鸡蛋卖几分钱等等,都需与事实吻合。感觉作家所为,如一个瑞士资深工匠,数年如一日的纯手工雕琢,终制成一块机械手表,不为价值,只为爱好,乐在其中。

寒门贵子,是一个闪耀的光环。方英文1979年以全县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他比单纯的寒门背负更多,父爱缺失,让他比那些拥有农民父亲的孩子更受疾苦,要出息只有加倍努力。

少年时代的元尚婴,想被推荐上高中,手握权柄的人如果反对,就说你是剥削阶级的孝子贤孙,如果支持,则称之为“可教育子女”。为了能顺利求学,得先让公社、大队和生产小队的公章盖到推荐表上,打通关节,是成功的第一步,所谓谋事在人。

一家人最有权威的是爷爷元百了,他读过五年私塾,天资聪慧,生性好奇,见啥学啥,学啥会啥,木工、酿酒、织布、打铁、铸铜、补锅、烧窑、采药等技艺集于一身,给三个儿子每人攒下大片田产,劳苦功高,儿孙媳妇自然是孝敬有加。

一家人最智慧的当属母亲游宛惠,她算不得名门闺秀,但自小家境殷实,见多识广,织布机退出了历史潮流,父亲买来缝纫机,她照样一学就会。在元尚婴上不上高中这件事上,母亲态度最为坚决:好男儿志在四方!运筹帷幄中,让丈夫把缴任务猪得到的八斤九两肉票分成九张……可以夸张地说,是几张肉票成就了元尚婴的未来。

年三十,元家人的待客之道,彰显了大户人家的家规家风。一家人正准备吃早饭时来了两位不速之客:蓬头垢面的哥哥,十一二岁,鼻涕任淌的妹妹,八九岁。他们虽是不大懂事的陌生路人,但一家人却施以客人礼遇,当贵宾招待。父亲小心地兑了温水给他们兄妹洗手洗脸,母亲忙去热黄酒,并特意给他俩舀了稠的,爷爷留兄妹俩一起过大年夜,孩子们不肯时爷爷将未吃完的糖果装进袋子,让带着路上当干粮。四个人把小客人送到道场边,又目送着走上大路。

午饭时分,人穷嘴贱的胡大贵来找母亲给孩子补衣服,母亲即放下碗,翻箱倒柜没找到合适的布,拆了尚婴的旧衣才接上袖子。爷爷差尚婴去请有丧女之痛的表伯表娘来家里吃年饭,亲戚遭了难,不把他们请来,就会牵挂,请来就心安了……即使在缺衣少食的穷乡僻壤,元家人的善良、教养、明理却如同灼灼星光,不管旁人是否理解,他们都欣然点亮。

四个男生路过办丧事的人家去“吃豆腐”,本是非亲非故,挤不出眼泪,看着旁边的饭桌只有干嚎,恍惚中看到毛主席的像忽远忽近,一句“毛主席去逝了”大受惊吓,四个同学悲从中来,跌地痛哭,如亲人去逝,赢得孝子感激,劝他们多夹菜,要吃饱……

方英文作为文坛名家,语言的驾驭能力极强,该书没有太多的渲染苦难和悲悯,甚至还闪着爱情的亮色。个性语言、人性本质等都勾勒得形象逼真。仿佛那年那月,那时那地,一切的一切都真实地发生过,存在过。他们就是你同村的乡邻,熟识的公社干部,老师和同学。

该书的意义不仅是文学价值,还有史学价值,这或许是作者最耗时费力的心血所在,再有人写1975到1976年农村体裁的文章,本书可作重要参考。

新闻推荐

《射雕》英译本问世 “降龙十八掌”、“九阴白骨爪”如何译?

2月22日,农历大年初七,英国麦克莱霍斯出版社面向全球发行《射雕英雄传》第一卷。这是这部金庸经典作品首次被译成英文出版。这要归功于译者——瑞典姑娘安娜·霍姆伍德。她有个好听的中文名字:郝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