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他用自己的“句子”诠释教育——读杨九俊《蓬勃生长欢乐颂》

贵港日报 2017-11-28 10:57 大字
丁昌桂

墨香幽幽,这是从《蓬勃生长欢乐颂》字里行间流出的书香,杨九俊先生《幸福教育的样子》第三集新近问世。作为昔日同窗,工作上又多有交集,翻阅这本书,有一种熟悉而陌生的新鲜感,字里行间所流淌着的思想,浓浓墨香中透出的新意,每每让我有怦然心动的感觉。全书收入作者近年来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媒体上发表过的文章共45篇,分为“筑梦未来”与“行板如歌”两个部分。作者这样分类,自然有他的道理,但通读全书,我更愿意以这样的方式分类理解:校长与学校、课程与教育、教学与教师。

打开目录,除《最美教育的样态:蓬勃生长》这带有开篇意义的卷首文章外,排在前面的几篇均为应《中国教育报》之邀撰写的一组学校文化系列。这组文章一篇一主题,涉及学校文化的顶层设计、中层调适、底层落实诸多方面。文章虽不长,但都是干货,犹如一本浓缩的《校长文化管理学》,反映了他多年的思考与积淀。

这本书的重头戏当数可归入“课程与教育”的这类文章。从2003年到2017年,文章跨越了15个年头,连缀起来甚至带一点编年史的味道,它们从一个特殊视角见证了本世纪初我国启动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在“思想的碰撞中前行”的历程。翻阅这些文章,课改前行中那一幕幕思想碰撞与实践探索的图景,像过电影一样在眼前闪过。《经济社会发展与课程改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顶层设计的基本思想》《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策略》《样本先行 引领发展》《学校课程能力“再造”》等等,重温这些文章,对于我们回到原点,不忘初心,深化理解课改为什么出发,并坚定信心,砥砺前行,仍有不少启迪。而当课改初期的新鲜、热闹与好奇退潮之后,步入课改瓶颈期后暴露出的矛盾与问题,开始困惑着人们。比如三维目标被机械地分解、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形式……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与困惑,怎么看又该怎么办?《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与教学期待》等文章,则是对这些热点与难点问题及时回应之作。

本书中涉及“教学与教师”这一范畴的文章虽不是最多,读来同样能让人获益不少。与一般行政人员或研究者不同的是,作者曾在中小学、师范学校等教学一线摸爬滚打多年,做过学校管理工作,又是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因此,即便是从事行政工作,他也经常走进课堂。他既走进课堂又走出课堂,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评价与指导。本书下篇“行板如歌”中不少文章虽是为校长老师出版专著所写的序,但大多阐述了他对教学的理解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导意见。

通读全书可见: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发展好每一个学生,是一以贯之的主题。本书多次提出“新人”的概念,这是作者对学校培养目标的个性化的理解与概括。收录在本书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有一个指向:为了培养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素质全面的“新人”。

作者多次说过,教育教学研究的表达不应当说“普通话”——普普通通的话,而应当说“自己的话”;他在指导学校文化建设时也经常强调: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细细读来可见,无论是“筑梦未来”还是“行板如歌”,都有许多他“自己的话”,也可以说,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

有人说,当下的教育表达有三种方式:行政话语、学术话语、实践话语。借用作者的话就是有“三种句子”。我认为,杨九俊的表达是汲取了这三种话语方式之长,融铸成为“属于自己的句子”。这种独特的话语方式取决于他的学历和阅历。多年来,他如同沿着一座旋转楼梯拾级而上,而这个楼梯的圆心就是教育。从民办教师到校长、特级教师,从基础教育处长到教科院院长、教育学会会长,不同的角色转换,但始终没有离开教育这个圆心。这样特殊的人生旅程让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一种独特的话语体系和表达风格。

他的“句子”是顶天立地的。他是从田野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不仅熟悉基层,而且对脚下这片教育热土充满了深情,坚守着务实的精神与服务一线的立场。他的研究是接地气的,本书的总体风格是务实而不务虚,基于实践研究问题,积极回应了学校生活中的师生关切。即便是讨论具体而微观的课堂技术与细节,他又有超越一般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与站位,比他们看得远,把得准,这就是他的一些文章常能够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思想境界的原因。

他的“句子”是学术的,又是通俗的。与当下有些学院派专家的话语表达不同,杨九俊的表达既有学术的严谨与规范,又有大众欢迎的通俗与流畅。有人戏言,专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把大家都懂的事情说得让人听不懂,另一类是把不懂的事情说得大家都懂。很显然,杨九俊属于后一种,他不会故作高深,用一些外来的概念和术语包装自己的文章,而总是用大家能够接受的话语方式来阐释那些非常专业的问题,所以,本书读起来让人感到亲近而无障碍。

他的“句子”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应当承认,收入本书的文章没有纯理论的研究,大多是对教育生活中热点问题的解剖与解释,是对学校发展以及课程改革中遇到问题的分析与对策。也许与他当年的学术背景相关,本书中许多文章所涉及内容不是用抽象概念来定义,而是借助于形象、比喻等手法来描述与说明,甚至经常借用一些文学的手法来解释教育科学的原理与概念。他特别喜欢“激活”“生长”这类词,也善于借用一些中外谚语,把教育的目的、过程与结果表现得通俗而晓畅。

杨九俊是乐观的,生活中这种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性格自然也投射到他的作品中。坦率地说,面对时代的要求与社会的选择,教育并不轻松,校长与教师也有很多无奈,但在他的作品里,更多地看到的是阳光流淌、奋发向上,是山阴道上美不胜收。作为《幸福教育的样子》的第三部,书名为《蓬勃生长欢乐颂》,一部本来抽象的教育文集却有了这样一个生动形象、有声有色的名字,显然荡漾着作者本人乐观向上乃至有点浪漫的性格色彩。

新闻推荐

《九州·海上牧云记》并不是不抠图,就是好电视剧

□石晓丹在开播前就掀起几次波澜的那部大型电视剧《九州·海上牧云记》终于开播了,只是最终电视台没有播成,而是从11月21日起开始在三大视频网站网播。这部剧到底好不好看?中肯的回答:制作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