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恶意APP不能陷入割韭菜困境
7月31日,工信部发布消费提示,第二季度,工信部组织对55款APP进行技术检测,发现违规软件42款,包括“天天捕鱼”等42款APP存在违规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恶意“吸费”、强行捆绑推广其他应用软件、恶意操控用户手机等问题。
根据即将于10月1日施行的民法总则,非法收集、买卖、使用他人个人信息的,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根据刑法有关规定,非法获取个人行踪信息、通信内容50条的,就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可见这些恶意APP不仅是违规那么简单,更可能构成违法犯罪。
实践中,很多APP均由开发者提供给应用商店,然后由用户下载使用。但无论是应用商店还是APP开发者,均应尊重用户权利,不得开发或提供恶意APP。应用商店还需对其提供给用户下载的所有APP尽到审核把关和安全监测义务,及时下架恶意APP。否则,就应对这些APP恶意扣费、窃取隐私、破坏系统等行为承担责任。
遗憾的是,现实中,这些恶意APP却屡屡出现,像割韭菜那样难以根除。如2016年1月份,工信部曝光41款不良软件,2016年5月份,工信部又曝光了29款恶意软件,百度助手中的4款APP“榜上有名”。此次曝光的42款APP中,就有一些来源于百度手机助手、金山手机助手等知名应用商店。
恶意APP难以根除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尚无相应的法律法规对APP的开发和传播予以规范,尤其是没有惩戒机制。虽然2016年8月1日实施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要求收集、使用用户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并经用户同意。安装时尊重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不得捆绑安装,未经明确同意不得开启搜集位置、通讯录、摄像头等功能。但该规定没有惩戒条款,仅要求应用商店应采取警示、暂停发布、下架等措施,这等同于违规成本为零,导致恶意APP屡禁不止。
规范APP,应强调开发者的主体责任。有必要出台强制标准,在搜集位置、扣费程序、卸载方法、隐私保护方面设置有利于保护用户权利的底线。凡是突破底线的,不仅应赔偿用户损失,还应被处以高额罚款。且一并追究开发者和应用商店的责任。同时,不妨将恶意APP下载数量作为罚款和赔偿金额高低的依据。这样才能倒逼APP开发者和应用商店尊重市场规则和消费者权利,让人们下载使用APP时不必步步惊心。 (史奉楚)
新闻推荐
今年的荧屏热闹非凡,一部爆款接着又一部爆款,收视纪录被打破、热搜话题不断刷新……《楚乔传》收官的8月,我们将迎来又一波高质量大剧。靳东刚刚在《我的前半生》中演绎完虐恋又回归家庭生活,杨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