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遇见从前的自己

民族日报 2017-07-21 09:32 大字

两根麻花辫,一身土布服,一双土布鞋,一个黄色的挎包或土布做的书包斜挎在肩上……这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学生的模样。八十年代,是一个物质相对贫瘠的年代。然而,八十年代,又是一个理想澎湃的年代。贫困并不能阻止青涩的眼神对未来朦胧的憧憬。男生三、五人在课间下象棋时的争吵,女生二、三人围在一起争创一本连环画的情景……一切,仿佛都在昨天。那朴素的衣裳包裹着的希冀,那干净的眼眸散发出来的光芒,那喧闹的操场上反射出来的寂静……一切,仿佛还在身边。

阅读任曙林的摄影作品《八十年代的中学生》时,我们蓦然遭遇从前的自己,那份欣喜、怅惘、忧伤真是难以言说。像我一样年届不惑的人,都是在八十年代度过中学时代的。八十年代,生存空间正在拓展,然而,学校的校舍仍然是五、六十年代建成的,土坯房、木桌椅、坑坑洼洼的土操场……物质的贫乏反而激发了理想,我们相信读书一定能改变命运,所以,校园里到处可见苦读的身影;自由球赛、音体美活动小组、甚至课间十分钟,都涌动着自由而高昂的气息。诗歌、音乐与体育活动是最能抒写青春宣言的形式。

八十年代的中学生,人人都是诗人,可能写不好一篇完整的作文,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对诗歌的钟爱,吟咏戴望舒、徐志摩、北岛、舒婷、泰戈尔、普希金……然后,偷偷摸摸地把自己对人生的希冀写成诗歌珍藏在日记本里。八十年代的中学校园,文学空前繁荣,各类手抄报成为我们抒写青春与理想的载体,校园文学社团纷纷成立……

八十年代的中学生,人人都是歌唱家,一支竹笛牵动一群人,在课间十分钟同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血染的风采》《十五的月亮》《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看着这些似曾相识的老照片,那歌声仿佛还在耳畔。

八十年代的中学生,人人都是梦想家,贫困让我们记住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警句……生在七十年代,长在八十年代的我们,曾经理想如帜。

“八十年代的中学生,是不能复制的。”在理想已经消退,激情不复存在的现世里行走,我们格外怀念八十年代自己的中学时代。任曙林的《中学生》摄影为我们记录了成长的过程。

那些空旷而苍凉的场景,那些天真而朴素的容颜,那些忧伤而单纯的表情……让我们在凝神时怅然若失。我们怀揣理想,走进一个粉碎理想的时代,在现世利益的纷争中同室操戈,把自己撕成碎片。任曙林在凝视镜中的“我们”,我们读他的摄影就是在凝视那个具有特定时代烙印的自己。凝视只是瞬间,然而转瞬已带你隔世。对于我们这群在八十年代扬帆,在三十年后迷失或者沉寂的人群,唯一美好的回忆大都留在八十年代的中学时代。

读任曙林的《中学生》,我想起一种植物——沙漠玫瑰,它其实是一种生活在沙漠里的地衣,有水份滋润的时候,它们就会滋蔓生长;缺乏水份的时候,它就会干枯;然而,无论它曾经干枯多少年,只要一遇见水,它的生命就会复苏。这些“八十年代的中学生”照片,记录了我们的青春!我们曾经那样活过:单纯,干净,纯粹,朴素,热烈!那些记忆是保留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沙漠玫瑰”。

新闻推荐

张译殷桃折桂“白玉兰”, 《欢乐颂》颗粒无收

16日晚,2017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白玉兰颁奖绽放典礼”在沪举行,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归属随之揭晓。张译、殷桃凭借《鸡毛飞上天》摘得最佳男、女主角,《中国式关系》拿下最佳编剧及最佳导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