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往事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与“土豆烧牛肉”一样,都曾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诗意描绘和热切向往。但同时也有调侃的成分,因为当时的生活条件和经济状况,如此的“向往”显得“遥不可及”,只能是“望梅止渴”的梦想罢了。
上述“向往”中所说的电话,是那种手摇式的,那时的农村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或者即使听说过却没见识过那玩意儿。我最先是在我们大队部见识到的。我站在大队部办公室的窗外,用一个孩童好奇的目光看着人家打电话,觉得不可思议。两个人不在一个地方,甚至相隔千里万里,凭着一根细细的线,就能听到对方说话,你说这是多么神奇!于是我就有了“哪天能够亲自打次电话”的梦想。
我姑父那时是公社书记,我想他的办公室一定会有电话,但是一直没机会到他的办公室去过,这梦想在童年也就一直没能实现。不过大表哥跟我描述过打电话的步骤:“先摇电话机把子,里面有人会问你要打到哪里,你告诉他后,他就会给你接通;打完电话还要摇一下电话机把子,表示电话打好了。”大表哥肯定是在姑父办公室体验过打电话。
真正体验打电话,是在我参加工作以后。我不是伶牙俐齿能说会道之人,但平时说话也还算利落,可第一次拿起电话机通话,却心跳加速,说话结巴,笨口拙舌,打完电话,竟发现握电话的手心冒出了细汗。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各方面的发展都跃上了时代的快车道,电话也由摇把式上了几级台阶,有了程控的,大概上世纪80年代后期吧,我们家也装上了程控电话。
电话还有有线和无线之分。我清楚地记得,第一回见到无线电话是在一部香港电视剧中。剧名剧情早忘了,剧中人和物也早忘了,但就记住了剧中的道具“大哥大”。一群人开会,老板拿一砖头似的东西往会议桌上一放,铃声响了,“喂”声一起,派头十足。于是就晓得了那是无线电话,叫“大哥大”,据说价格上万元。一个“万”字让人心惊,那时“万元户”这词才刚刚开始流行,对工薪阶层来说,“万”是天文数字,连做梦也不敢想有一天能拥有它,甚至连摸一摸的想法都不敢有。
大概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到一亲戚家去做客,发现他们家有无线电话,羡慕不已,经打听才弄清楚是固定电话的子机。这时候我才晓得电话是可以有子母机的。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到我们企业的电视台工作,因线路维护和采访需要,配了几台子母电话机,但这电话需要安装发射天线,才可以拿着子机离开母机到一两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打。记得我在路上一打这电话,就发现有人惊奇不已,那眼珠子都快要从眼眶里掉出来了。熟悉的人还会故意过来打个招呼,然后摸摸子机,羡慕地说:“哟,大哥大啊!”我迟疑地答道:“呵呵,二哥二。”
上世纪90年代末,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手机,之后不久,全家人都有了自己的手机。几年时间,我还竟然换了几部手机。手机从所谓的身份象征,变成了人们随身携带的通讯工具,它传播的信息可以产生财富,更可以牵挂情谊;它让世界变小,更使生活多彩。随着时代的进步,手机越来越先进,功能越来越强大,第一功能通话自不必说了,打字、上网、发短信邮件、玩游戏、照相、定位导航……无所不能,手机已侵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赵宽宏
新闻推荐
温兆伦,1982年加入香港电台电视部主持儿音节目进入娱乐圈。1986年推出第一张粤语专辑《风雪前尘》,并正式签约TVB。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