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文化“受宠”,快时代值得“慢品味”
浙江卫视推出 《中国好时节》、河南卫视推出《春分奇遇记》。近来,岁时节日越来越“受宠”。不仅是综艺瞄准这一领域,图书、公众号、社区活动也都围绕它做起了文章。需要“慢品味”的二十四节气,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快时代收割众多喜爱,成为传播传统文化、感受文化自信的“根据地”。
节气掀起文化浪潮
“把节气过成节”是《中国好时节》系列晚会的核心主题。网络数据显示,这场需要静心品味的节气文化晚会得到认可。 “中国好时节宋韵氛围感拉满”“千手观音音乐一响,DNA就动了”等主话题阅读量近2亿,微博讨论次数超2.8万。
不过要论到这波“节气热”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开场设计。 “立春传讯”和“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呈现出中国式浪漫。有网友用短片截图制作了二十四节气壁纸,被大量收藏转发。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教授萧放表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时间制度,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实践历史,已在2016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越是民族的,越是是世界的这句话,在冬奥会二十四节气元素惊艳世界的结果中得到生动证明。 ”
节气文化重回百姓家
“我们会结合当时的节气,把节气知识和相关的传统文化融入教案,学生们都非常乐意听。 ”北京房山区某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彭晓宁说。
彭晓宁提到,自己所学专业就是民俗学。 “目前学校没有专门的课程,但是教材上会涉及节气文化的内容,所以进行一些专业拓展是有意义的”,她说,学生们对传说故事、岁时节日的习俗特别感兴趣,有的学生还积极分享自己知道的内容。
针对岁时节日的科普工作,“北师大民俗”微信公众号的创始成员林加和他的团队,已经坚持了7年。团队在社区实践中感受到了大众对节气文化的呼唤。 “我们以二十四节气为主干,补充加入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元素,构成开展社区和学校活动的框架。 ”林加表示,目前在北京市朝阳区垡头街道开展的系列活动显有成效,社区居民反馈这样的活动设计更具有连续性,达成了良性互动。
萧放认为,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结合是今后的传播方向。在保持传统文化核心内涵的同时,创新其传播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迷恋传统文化,十分有意义。 刘小燕
新闻推荐
新华社华沙4月12日电中国女子冰球队在波兰当地时间12日迎来了2022年世界女子冰球锦标赛甲级B组的第四个对手哈萨克斯坦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