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今日体育> 正文

酷酷的“烟囱”

大江晚报 2022-03-21 15:29 大字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称赞,首钢滑雪大跳台实现了竞赛场馆与工业遗产再利用、城市更新的完整结合。石景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背后那些‘疯狂的’烟囱很酷。”北京冬奥会期间,美国自由式滑雪选手亚历山大·霍尔对首钢滑雪大跳台赛区的评价,火遍全球网络。百年首钢于2005年启动整体搬迁,至今已过去17年。期间先后经历了北京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并作为冬奥会赛区之一,见证了中外运动员在大跳台“冲天一跳”的精彩表现和北京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双奥之城”的无上荣光。

工业遗存与“冰雪之约”激情碰撞,借助北京冬奥会筹办和举办的契机,首钢实现了再一次的蜕变升级。镌刻着厚重时代记忆的老厂房或变身专业赛事场馆,或成为高品质旅游接待酒店。滑雪大跳台赛后将成为普通市民的游艺乐园。还有六工汇等城市更新地标项目的兴建、轨道交通冬奥支线的开通,为首钢乃至整个京西地区发展注入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称赞,石景山首钢园区必将成为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城市发展的典范,成为世界工业遗产再利用和工业区复兴的典范。

“雪飞天”:竞赛场馆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典范

似一只魔幻的水晶鞋,又像一条飞天的绸带——首钢滑雪大跳台的梦幻造型早在冬奥会正式举办之前就已经圈粉无数。中国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在这里有了“超现实”的版本。大跳台也因此获得昵称:雪飞天。

赛事拉开帷幕后,大跳台更是广受运动员的赞誉。2月8日,中国代表团运动员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项目摘得金牌。赛后,谷爱凌返回休息室,不时回头打量这座带给她好运的场馆。“我真的很喜欢脚下的这片场地,这条赛道真的很棒。而且不只是我,几乎所有运动员都告诉我,首钢大跳台是他们滑过最好的场地。”谷爱凌说。

不仅是运动员,德国《明镜周刊》也刊文盛赞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冬奥赛场的建筑典范,堪称“工业迪士尼乐园”。

可能您想象不到,滑雪大跳台一开始并没有确定在首钢选址。首钢滑雪大跳台总设计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介绍,国际雪联希望大跳台场馆选址在城市中心,以吸引更多年轻人。最初的几个选项包括鸟巢、张家口颁奖广场,甚至还有过在天安门广场搭建临时跳台赛后拆除的大胆想法。

最终,北京冬奥组委给出了首钢园这个选址。“首钢园里标志性的冷却塔和工业遗产背景相当震撼而且独一无二,如选址这里,也是世界首个与工业遗产再利用和城市更新改造结合的奥运场馆。这一想法最终获得了国际雪联和国际奥委会的极大认可。”张利说。

更加出人意料的是,不同于之前世界各地滑雪大跳台比赛场地均是临时设施,首钢大跳台从设计之初就打定主意:要建成一座永久性设施。

滑雪大跳台赛事的配套设施则全部来自首钢冷却塔区域的工业遗产改造,原冷却泵站、制氧主厂房被改造为验票安检大厅、赛事管理办公区和综合服务楼,原发电厂厂房被改造成北京冬奥会官方接待饭店,为赛事接待工作提供高品质服务保障。

“它实现了竞赛场馆与工业遗产再利用、城市更新的完整结合。”一直关注首钢滑雪大跳台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酷酷的“烟囱”:工业遗产有了潮酷“新面孔”

北京冬奥会上,跟着首钢滑雪大跳台一起成为“网红”的,还有运动员背后的首钢工业遗存。

令美国运动员亚历山大·霍尔印象深刻的“‘疯狂的’烟囱”,正是滑雪大跳台的炫酷背景——老首钢的4座冷却塔。

这些冷却塔原本是首钢电力厂的配套设备,停产之后作为厂区特色标志物进行了加固保留。4座冷却塔结构形式相同,塔高约70米,最早的建造于1978年,最晚的建造于1991年。其功能主要是完成热水和空气之间的热交换,降低循环水的温度,为电厂发电提供足够的冷却水,如今经过改造注入时尚元素,独特的风貌迅速成为媒体镜头捕捉的焦点。

包括这几座冷却塔在内,首钢园里大量的工业遗存因为冬奥有了新的时代“面孔”。

就在首钢滑雪大跳台北侧,首钢香格里拉酒店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官方接待饭店”于去年年底开业。进入酒店大堂,宾客仿佛置身热带雨林,各类植物将大堂装点得绿意盎然。绿色丛林之间,红色的钢制旋转楼梯成为点睛之笔,串联上下不同的层次空间。如果不是置身其中,很难想象这座酒店是由过去首钢的电厂改造而来。建筑内保留了老电厂的厂房结构、汽轮机组等工业设备,酒店外侧也特意保留了几根混凝土本色柱子,只进行冲洗不做翻新,将工业风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融合。

首钢园北侧,首个改造的西十筒仓项目,将筒仓、料仓、空中运输通廊、转运站、空压机房等变为创意办公园区,最终成为北京冬奥组委的“家”。从远处望去,这些过去存放铁矿石的筒仓外侧,镂空雕刻出直径1至3米的圆孔,成为富有灵气的“外骨骼”。筒仓内部,原本上下贯通的空间被分割成一层层办公区,保留着混凝土立柱和钢板横廊,屋内还安装智慧照明系统、智慧温控系统等,可自动调节光线、温度。老产业和新科技在这里交融,充盈着历史厚重与现代活力。

首钢园:因冬奥而融入更宏大的发展格局

变化不止于首钢园内部。北京冬奥会的筹办,让这座长时间以来相对独立发展的工业园区打开了封闭的厂区围墙,融入了京西地区更宏大的发展格局。

北京冬奥公园依永定河而建,与首钢园紧挨着。去年年底,冬奥公园标志性景观节点“冬奥之环”亮相,园内“冰雪森林”“火车乐园”等30多个景观节点全部实现建成开放。

在所有景观节点中,“冬奥之环”最引人注目。其顶部的银色环形钢圈科技感十足,中间的红色阶梯如彩带般环绕而下,体现柔美。沿“冬奥之环”的旋转楼梯登上二层廊道,视野一下变得格外开阔:往西看是水面浩荡的永定河,往北看是有“京都第一仙山”之称的石景山。最让人欣喜的是,由“冬奥之环”登上空中步道,可直接进入首钢园,抵达“雪飞天”。

“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从首钢到永定河以前要兜个大圈。现在站在‘冬奥之环’,首钢滑雪大跳台就在眼前。”石景山区城管委的马惠介绍,“接下来,我们会把冬奥赛时的临时围挡拆除,首钢园和冬奥公园将完全实现融合连通。”

在建设北京冬奥公园的过程中,首钢拆除了园区北区西侧的围墙,在与之相邻的永定河左岸新增了出入口。冬奥公园在这一片区新建了广场、露天剧场、景观平台、非标准体育场、亲子活动空间,打造了4个主题的户外休闲体验区,成为周边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冬奥,让首钢变得越来越开放。石景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石景山区与首钢区企联动,超前谋划滑雪大跳台、冬奥办公区、“四块冰”三大片区的赛后利用,赋予其体育休闲街区、单板与空中技巧研发中心及冬季运动展示等功能。

孙云柯据《北京日报》

新闻推荐

不惧挑战 绽放精彩 冬残奥会上的“她力量”

无论是驰骋赛场的“半边天”,还是比赛团队中不可或缺的“她”;无论是混采区忙碌采访的女记者,还是赛事保障领域的志愿者及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