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近40年 参加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助残培训工作“双奥人”郝传萍见证社会整体助残意识提升
3月6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轮椅冰壶比赛期间,志愿者赛前为韩国选手白慧珍清洁轮椅。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特教系教师郝传萍。
受访者供图
在车水马龙之间,如何帮助一名手足无措的盲人?推行中,如何让坐在轮椅里的人可以体会到充分的安全感?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比赛已经打响,而在赛场内外服务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已经对于如何助残接受了全方位的培训,他们将用专业水准为赛事进行服务。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特教系教师郝传萍便作为培训讲师参与其中,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近40年。曾经是2008北京残奥会志愿者培训项目协调人、培训专家及助残技能培训讲师、盲人定向行走动作示范教师。
在本届冬奥会上,她也全程参与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残疾人服务知识手册》的编写工作,并受邀前往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各个场馆进行助残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此次“无障碍”考虑到老人和儿童
新京报:在本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残疾人服务知识手册的编纂过程以及内容中,相较于2008年夏季奥运会有哪些区别和亮点?
郝传萍:最大的区别是全面。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残疾人服务手册内容非常全面具体,实用性很强。相较于夏奥会,助残技能的变化不大,在礼仪、理念上稍微有一些调整。过去单方强调尊重残疾人,平等对待他们,那么,怎么平等和尊重呢?在手册中增加了很多实例。参与服务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可以看到如何支持残疾人参赛。但总体来讲,2008年奥运会对于助残的整体理念还是超前的,当时就提出了平等、尊重、共享这样的理念。
此外,手册中最大的亮点,我个人认为,应该是无障碍设施的介绍。不仅介绍残疾人个人使用的无障碍设施,也介绍了环境中、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现在的无障碍设施的技术是比较现代的,比如场馆内随处可见信息电子显示屏和导航机器人,还有声音标识。
其实,残疾状态会存在于人的生命周期的某一个阶段。无障碍会针对所有有需要的人,而不仅仅是残疾人。因此,2022年的服务手册中对于无障碍设施的介绍不仅考虑了残疾人的使用,还考虑了老年人、儿童等不同人群的方便使用和合理便利,比如班车站尽可能离看台座位区近一些等等,场馆里还设有无障碍区域,方便使用轮椅的观众。
新京报:本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服务知识手册的助残服务理念和技能框架继承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内容。夏季奥运会的手册编纂过程比现在更难吧?
郝传萍:可以说是一张白纸吧。当时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承担了残奥会的助残志愿者的培训项目,我作为项目协调人,从培训方案的编制工作到培训,全程参与其中。
2008年夏季残奥会不仅是我国第一次举办,而且是历史上第一次在奥运会之后在同一个城市举办残奥会,没有现成的东西可参考,大家都没有经验。但你知道,咱们中国人办事儿一定是最高标准的,于是,当时奥组委志愿者部组织了全国将近30个专家参与其中,有特殊教育领域的、残疾人康复领域的、从事残疾人体育领域的,也有残联的工作者、NGO组织等,涉及各行各业。
我们从调研开始做,调研残疾人、志愿者、特教老师和残联系统的人等等,了解征询各方需求,然后按照奥运会的体系,做了助残志愿者培训方案。培训得有课程,于是我们就围绕盲人和肢体残疾这两类残疾人,针对他们的核心障碍、需要什么服务,设计助残技巧和礼仪。比如志愿者如何帮助他们行走?如何了解对方的心理而做到尊重?不仅设计了技能培训课,还设计了助残理念和助残礼仪课程。
残疾人受教育层次在不断提高
新京报:当时的志愿者培训和冬奥会的培训有什么区别吗?
郝传萍: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志愿者体量比现在大,我们特别设立了培训基地帮助志愿者熟悉和了解残疾人,先培训师资和组织志愿者的工作人员,再培训骨干志愿者,最后临赛前,把三万多志愿者都培训了一遍。
此次冬奥会的培训时间相对就短了,志愿者也少。因为今年盲人运动员少。在2019年我就已经去张家口对骨干志愿者进行了培训。转换期对志愿者的培训主要在线上进行。
即使有了2008年的基础,2022年的助残培训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感觉人们对残疾人不是那么陌生了。2008年奥运会后就是亚残会,而且这些年定期举办全国残运会,整个社会对于残疾人运动有一定的认知,助残的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现在的志愿者也非常认真,他们比较独立,有想法,会思考。
新京报:你提到了要培训志愿者一些助残技能。具体哪些技能是需要特殊培训的,能否展开说说?
郝传萍:比如导盲是有技巧的,作为引导的人,如果看到有盲人需要帮助时,首先要征得同意,然后用右手手背轻轻碰触盲人的左手手背,盲人的手便会顺着你的小臂滑上来,握住引导人的肘关节。引导的人右手臂要保持不动,在上、下楼梯或者有台阶和障碍物的地方可以提示一下,让盲人先有个心理准备。
帮助残疾人要有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你只是一个辅助”,不要主动替他去做事情。每一位残疾人的障碍不同,帮助的方法也是有差异的。
新京报:参加了两届奥运会的助残培训工作,有没有哪些人和事在工作中触动到你?
郝传萍:残疾人的心理是不一样的。有一次培训时,老师讲完了残疾人心理后,有一个残疾人问道“你讲的这些心理,比如容易封闭等,是我们残疾人独有的心理吗?健全人就没有吗?”给我的触动很大。
事实上,有时候我们在用强者思维思考问题。健全人也有抑郁、自卑的时候,这种心理大家都有。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改变社会的这种环境,大家都是一样的人,我在授课中,也是让大家去深切体会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告诉他们,怎么体现尊重?在帮助残疾人时,尽量不要过度热情,当残疾人有需求的时候再去帮,尤其是残疾人运动员的能力都很强。
新京报:你常年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你觉得这十几年中,特殊教育有怎样的改变?
郝传萍:变化还是很大的。首先,更多的残疾人能够走进学校读书,而且受教育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不仅可以读大学,还可以读研究生。其次,残疾孩子可以选择安置方式,既可以去特殊学校,也可以去普通学校,而且具有双学籍的待遇。
国家对残疾人的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了,特别是鼓励特殊学校为智力障碍的孩子提供职业教育。残疾人上大学的越来越多了,而且读普通大学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采写/新京报记者刘洋
新闻推荐
新华社东京3月6日电来自肯尼亚的男、女世界纪录保持者基普乔格和科斯盖在6日举行的2021东京马拉松赛中,分别赢得男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