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今日体育> 正文

舌尖上的汉语

咸阳日报 2022-03-02 08:06 大字

石毓智

不同的民族认知世界的角度差别非常大,这首先反映在词汇上。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总是喜欢从饮食上来解读世界,这样就形成了汉语的一个鲜明特色,那就是很多概念、判断都与“吃”有关。这是其他语言所没有的现象。

比如不论干哪一行,不就是为了“吃一碗饭”吗?现在的公务员,都是“吃公家这碗饭”。人跟人的能力不一样,有人技术好“吃技术”,有人能说会道“吃嘴皮子”,还有些岗位需要长相,那就“吃脸蛋”。中国人学英语多,需要的英语老师也多,就有不少“吃英语这碗饭的”。别人问我干什么的,我就说“吃汉语这碗饭的”。红学是一门显学,不少人一辈子就做这个,那就是“吃《红楼梦》这碗饭”的。

有些行业是长线投资,越干越“吃香”。比如做学问就是越老越值钱,年轻时做的那些东西,到了后来才发酵,才让人认识到它们的价值。可是像干体育的,除了少数后来当了教练,大多是“吃青春饭”的。

在大单位上班,人浮于事,不管业绩如何,人人有份,这叫“吃大锅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前,单位就是一切,吃喝拉撒全管,生老病死都包,这叫“铁饭碗”。经济改革的一项就是“打破铁饭碗”。不少人就得重新学习,另谋职业,否则就只好“喝西北风”了。

有些人就是情商高,善于社交,就到处“吃得开”,到处“吃得香”。可是有些人总是“吃不开”,有时一心想得到领导的好评,结果还是“吃了一顿批评”。

有些人什么都吃得起,就是“吃不起亏”,还爱管别人的闲事,都说他“吃多了撑的”。回家还被家人数落:“你真是‘吃错了药’,管这些事干吗?”

小时候没办法,只好“吃父母”。上大学后,父母已经退休了,可是哥哥姐姐参加工作了,那就“吃哥哥姐姐”。大学毕业有了工作,该自力更生了,就得“自己吃自己”。如果还揩父母的油,那就加入了“啃老族”。

现在人忙得很,没时间做饭,就“吃快餐”;没时间读书,就“吃文化快餐”。一台内容丰富、多彩多姿的文艺节目,那叫“文化盛宴”或者“文化大餐”。

小时候看抗战电影,最痛快的时候,就是我们的游击队“吃掉敌人一个碉堡”。长沙会战很激烈,我们的军队一次就“吃掉了敌人一个兵团”。下象棋,你如果能“吃掉对方一个车”,那就获得了优势。下围棋,做不了两个眼,迟早“这块棋会被对方吃掉的”。听到房间里很热闹,不时传出来“吃!吃!吃!”的声音。千万不要认定那是在请客吃饭,很可能是棋艺比赛。

当年世界杯法国与意大利决赛。法国队灵魂人物齐达内小不忍则乱大谋,中了对方球员马特拉济的激将法,一头撞向对方。这一头不仅让齐达内“吃了一张红牌”,还让法国“吃了败仗”。齐达内没有“吃一堑长一智”,他这是老毛病了。这位足坛老将想必会为此“饮恨终生”。

看历史,中国的“吃”文化源远流长;观现在,中国的饮食业繁荣昌盛。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饮食,远远不是提供营养这么简单一件事了。“吃”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精神世界,是我们观察事物、判断事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不仅带来了汉语中与“吃”有关的词汇高度发达,甚至还影响了我们的语法,“吃”一度成为被动句的标记。《水浒传》中常有“那厮吃他杀了”这样的句子,就是说“那家伙被他杀了”。

汉语真是有滋有味,甜酸苦辣,啥都不缺,而且还形象生动。光看“吃”的这“色香味俱全”的用法,就知此言不虚。(E)②

新闻推荐

用冬残奥会火炬传递和平与希望

■社论在世界饱受纷扰,战火再起的现实语境下,如期开展冬残奥会火炬传递,也被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赋予了更多期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