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今日体育> 正文

走出10位世界冠军 为什么是七台河?

成都商报 2022-02-18 03:06 大字

人们在桃山湖冰雪乐园玩雪滑梯范可新父母在七台河居住的新小区孟庆余(中)和世界冠军王濛(左一)、王伟 资料图片

北京冬奥会期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40多年前,一位叫孟庆余的教练在这里开始从事滑冰运动。后经几代人的努力,这座不足70万人的小城,出现了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4位冬奥冠军、3位特奥会冠军、10位世界冠军,16次打破世界纪录,获得7枚冬奥会金牌,获得177枚世界级金牌,被称为中国的“冬奥冠军之乡”。

如今,走在七台河大街上,随便问一位市民,他们都听说过王濛是矿工的女儿,范可新家是修鞋的,市中心不远处有条杨扬街……2019年“短道速滑冠军馆”的落成,让这些运动员真正成为了家乡的地标。

一座小城的蜕变

七台河市位于中国东北边陲,完达山山脉西端,倭肯河和挠力河蜿蜒而过,一年有4个月气温在零下20℃以下,为开展各种冰上运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到倭肯河看看,就知道为啥七台河出冠军了,河面上全是滑冰的。”一位网友这样说。

冰雪覆盖的冬天,下至四五岁的孩子,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都会走到冰上去、雪中去,享受冰雪运动带来的快乐。当地人对冰雪运动的热爱,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的确,2月中旬的下午4点过,气温已经降至-20℃,但市区北面的桃山湖冰雪乐园,仍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在玩雪滑梯、越野车拉雪圈、雪地摩托、骑马等项目。

而在桃山湖冰雪乐园旁的山湖路与沿河街交叉口,“短道速滑冠军馆”巍然耸立。该馆2011年建成,刚开始作为城市观光塔建设。为迎接2022年冬奥会,扩大七台河短道速滑项目优势,七台河市委市政府将观光塔整体打造成了短道速滑冠军馆,2019年改造完成对外开放。整座塔共8层,第二层为孟庆余和历代教练影像展示,第三至五层分别是杨扬、王濛、张杰展厅。

在诞生冬奥冠军之前,七台河是一座因煤而生、缘煤而兴的工业城市:1910年勃利煤田的发现,七台河由煤矿业而兴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大量开采七台河煤田,为这座偏远小城带来了持续的生机;1983年七台河晋升为省辖市,与鸡西、双鸭山、鹤岗并称为“黑龙江四大煤城”。

据七台河政府官网介绍,近年来,七台河持续推进发展煤炭精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和医药、先进制造等“六大产业”,加快城市转型振兴。

而随着世界冠军的不断产生,冰雪旅游也成为七台河转型发展的选项之一。

一位新晋冬奥冠军

王濛退役之后,范可新成为七台河短道速滑运动的领军人物。

2月5日,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短道速滑项目混合团体接力决赛中,范可新与曲春雨、武大靖、任子威、张雨婷不负众望,夺得金牌;2月13日晚,范可新和队友韩雨桐、曲春雨、张楚桐、张雨婷,获得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赛铜牌。

成名前,范可新的父母在七台河市区开了一间修鞋铺。刚开始训练时,由于家境贫寒,范可新甚至买不起一双2500元的冰鞋,小时候还在路边捡过废品。如今,范可新的父母已在几年前搬进了崭新的“冠军楼”。

据范可新的邻居路女士介绍,“范可新的父母这两年岁数大了,不再修鞋了,北京冬奥会期间,他们被接了过去。”

2月13日晚,范可新与队友进行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决赛。看完比赛后,范可新的哥哥范恩玉向记者表示:“作为哥哥很为她骄傲。”

范恩玉说,范可新之前训练的时候都尽量不让家人看,因为那种场面看上去太辛苦了。

一位短道速滑奠基人

七台河短道速滑项目取得如今的成就,离不开孟庆余。在他33年教练生涯中,培养出了数十位冬奥冠军和世界冠军。

孟庆余遗孀韩平云女士介绍,范可新小时候家境不好,从小营养不良,到队后孟老师对她关爱备至。“当时很多老师说她身体素质不行,让她退役,但孟老师坚持让她留了下来,为她改善营养调理身体。”

孟庆余1951年出生于哈尔滨,1969年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七台河新建矿场当采煤工人。当时他利用工余时间练习滑冰,还代表七台河拿到了合江地区滑冰比赛冠军。由于孟庆余不善言辞,只会埋头苦干,工友给他取了个外号叫“莽子”。2006年8月2日,孟庆余带着小队员驾车从七台河赶往哈尔滨的路上,不幸遭遇车祸去世,终年56岁。

1974年,孟庆余被招收到七台河体校,成为一名滑冰教练。他没事就琢磨冰刀冰鞋,还把结婚时亲友送的穿衣镜拿来给队员矫正姿势。

彼时,孟庆余经常带队员到野外的倭肯河滑冰,每天晚上扫冰到八九点钟,第二天凌晨一两点再起来浇水。那时候孟庆余焊了一个大铁桶,下面打了很多眼,还在后面放一块大抹布,水流下来后抹一遍冰面就比较平整了。

有时候孟庆余凌晨回家,韩平云看到他身上都是冰花,不理解是怎么回事。后来才知道,东北晚上-30℃,铁桶里的水浇着浇着就冻住了,要用棍子搅拌一下,水花溅到身上马上就结冰了。

孟庆余后来带着重点班队员到哈尔滨练习滑冰,安排的上课时间往往在凌晨或半夜,因为白天场地要给省队专业队员训练。当时范可新就是其中一员。

韩平云记得,有一年过年放假,其他队伍都走了,把孟庆余高兴坏了,“因为整个冰场都是他的了,从早上一直滑到晚上”。

“今年冬奥会我还在想,如果孟老师还在的话,就不是范可新一个人,应该是成批成批的冠军诞生了。现在七台河直接为国家培养短道速滑运动员,不用经过省队,真的挺自豪的。”韩平云说。

一对接力培养冠军的教练

2002年2月16日,七台河运动员杨扬在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上获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冠军,实现了中国运动员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

杨扬的启蒙教练董延海如今回到七台河,担任短道速滑特色校总教练,他和妻子张杰都是孟庆余的学生。

董延海介绍,杨扬是他带的第一批孩子。“那时候(上世纪70年代末)没有室内滑冰场,都是在野外滑冰,倭肯河、桃山水库都去过。野外很冷,而且冰面不平,七台河运动员继承了矿工不怕吃苦、抗疲劳的精神,敢于和大自然作斗争。他还记得小时候跟着孟庆余在室外训练场浇冰的场景。“有时候白天上学,凌晨三点钟就要起床,拉着大铁桶浇水,一会儿桶里的水结冰了,就要用耙子搅拌一下,冰凉的水溅到身上就成了冰块,小时候手和脸都冻坏过。”

董延海的妻子张杰目前担任七台河职业学院短道速滑训练中心主教练。张杰获得过1991年、1993年两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冠军和1993年世锦赛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冠军,是七台河市第一位短道速滑世界冠军获得者。

现在,经常会有小学员从四面八方慕名来到七里河。七台河市业余短道速滑学校重点班教练李国锋说,来滑冰的孩子,家庭贫困的占三分之一,学生来的时候唯一成本就是买个冰刀。

一套体教融合模式

滑冰已然成为七台河地方文化的一部分,高水平运动员的不断出现,与七台河市实行的体教融合模式不无关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七台河市建立了短道速滑特色校、少儿短道速滑业余体校基础班-少儿短道速滑业余体校重点班-黑龙江省短道速滑青年队的梯队式培养模式,形成了从学校到专业队、从业余到职业的培养、输送和选拔机制。

自去年以来,通过创建“省队市办”基地,黑龙江省短道速滑青年队落地七台河,使这里的短道速滑训练由地市级半专业队伍提升为省级专业训练队,开通了直接向国家队推送优秀运动员的通道,叩开了直通国际赛场的大门。

据统计,七台河市现有在训运动员500余名,教练员20余名,在速度滑冰、跳台滑雪、单板滑雪等六个大项目中,已向国家和省输送300余名优秀运动员,在全国短道速滑项目注册运动员确认人数达1300余人,是全国短道速滑项目后备人才储备最充裕的城市。

“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学把冰雪项目列为必修课程,努力为冰雪人才‘金字塔’做大底盘。”七台河市教育局副局长吕国东说。

从2014年开始,七台河市将滑冰纳入中考,体育学科80分总分中,滑冰占40分。这也使滑冰得到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更多重视,越来越多学生走上冰场。 红星新闻记者 卢燕飞 发自黑龙江七台河市 部分综合自新华社

新闻推荐

时隔16年 齐广璞为中国队再摘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金牌

2月16日,中国选手齐广璞庆祝夺冠。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新华社河北崇礼电(记者陈地李琳海)16日,备受关注的北京冬奥会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