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今日体育> 正文

寒风中温暖的“天霁蓝”

广西日报 2022-02-17 07:11 大字

冬奥札记

本报特派记者玉智威

2月16日下午,记者去首都体育馆采访短道速滑比赛,在主新闻中心外的车站,记者查询着发车时间。“CanIhelpyou?”一句轻柔的英语在记者耳边响起。记者回头一看,哦,一个年轻的女孩,一身明亮的“天霁蓝”,展示着志愿者的青春活力。

“我的中文还可以,我们说中文吧。”记者开玩笑道。那女孩子看了我的证件后道:“哈哈哈,真不好意思,您戴着帽子和口罩,把您当外国人了。您现在要去首都体育馆吗?我帮您查发车时间吧!”记者也看了女孩的工作牌,得知她叫崔露丹,山东人,是北京林业大学大二学生。“您要坐的车还有20分钟才到,室外很冷,您还是到大厅里等吧。”崔露丹的话语着实让人温暖。

前两天北京下了场中雪,最高气温降至冰点以下,现在正是雪融之时,这样的天气对长期在户外工作的公共区志愿者而言是严峻考验。记者问:“我在外站一会儿都冻得不行,听说你们每值一个班都要站上3小时,你不觉得冷吗?”“没事,这衣服挺保暖的。”崔露丹说。说起当冬奥会志愿者,崔露丹一脸骄傲:“有机会为冬奥尽一份力,很幸运,也很幸福!”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志愿者以一张张灿烂的青春笑脸,打动了全世界。目前北京冬奥会赛程过半,志愿者的热情服务同样得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官员、媒体工作者的盛赞。在北京冬奥会的各个赛区,志愿者用专业素养和细心、耐心,为冬奥会的顺利举办贡献着力量。

记者在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采访时看到,雪上比赛的混合采访区设在室外,许多志愿者的眉毛、头发和帽子上常常挂满冰霜。有时候工作忙碌,冰霜融化成水珠,顺着志愿者的脸颊流下。

记者从首都体育馆回到主媒体中心时,夜色渐深,但主媒体中心一楼大厅依然灯火通明,其中不乏志愿者忙碌的身影。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志愿者关淇匀,自1月上旬来到主媒体中心,就和同学们一天三班倒,并将在这里一直工作到北京冬残奥会结束。尽管时间跨度较长,关淇匀和同学们的热情却丝毫未减:“赛事服务工作很平凡,但需要倾注热心,每一次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提供帮助,都让我充满成就感。听到他们的一声‘谢谢’,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记者的大学同窗肖峻峰,北京的这两届奥运会都在组委会新闻部工作。说起志愿者,她感慨道:“与2008年相比,现在的这批年轻人更厉害了,他们的外语能力都很好,而且不管与什么人交往,他们都很主动、热情,沉稳大气。”

新闻推荐

以1枚金牌结束自己的第三届冬奥会 武大靖:绝不认怂

赛后访谈本报北京电(特派记者/玉智威)2月16日晚,在首都体育馆,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全部结束。在男子5000米接力决赛中,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