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今日体育> 正文

中国速滑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老年生活报 2022-02-14 08:07 大字

北京冬奥会上,速滑比赛一直牵动人心。早在50年前,我国速滑就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被称为中国速滑的初代 “黄金时期”。哈尔滨体育学院退休教授杨树人,是当时的代表人物之一。日前,他回忆了当年的故事。

滑冰一枝独秀

1961年,20岁的杨树人下定决心,从田径场转向冰场。当时,冰刀滑过中国依旧带着旋风。 1957年中国首次参加速滑世锦赛,未能斩获奖牌。然而仅仅两年后,哈尔滨人杨菊成就在世锦赛500米项目中获得亚军,与冠军仅有半个冰刀之差。

杨树人结束了哈尔滨体育学院三年制中专科田径项目的学习,刚刚保送进入母校本科,便转向了速滑。新中国成立后尚未恢复参加冬奥的资格,乒乓球、速滑是为数不多能参加国际大赛的项目。因此,国家开始组建速滑国家队及地方队伍。考虑到出征1960年速滑世锦赛的国家队队员都是黑龙江人,为了更好地集训,当年,黑龙江成立了省速滑队,队伍设在哈体院运动系。在哈体院,杨树人结识了国手王金玉——一个煤矿矿工的儿子。后者从鹤岗二中闯入国家队,只花了四年时间。

杨树人也一度师从曾任省队及国家队教练的孙显墀。早在1950年代,孙显墀就被送往莫斯科中央体育学院学习速滑。从苏联回国后两年,年仅28岁的孙显墀被任命为黑龙江省队教练。

“三从一大”训练

杨树人记得,孙显墀把“三从一大”的“从严、从难、从实际出发”与“大运动量训练”贯彻始终。

杨树人回忆,王金玉曾告诉他,夏季陆上训练,负重10公斤沙袋的练习,一次负荷就达10分钟。 100公里的自行车耐力训练中,王金玉一度饿得受不了,只能中途停下,跑到公路两旁的地里扒土豆、玉米吃。

与此同时,国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维持大训练量,队员的伙食供应则由省领导特批,粮油定量分别达到普通居民的1.6与6倍,蔬菜与肉类等供应也远超普通居民的标准。

正是直逼苏联标准的训练与国家保障,使得新中国最初的一批速滑人快速成长。

莫斯科遗憾失金

1962年2月,世界速度滑冰锦标赛于莫斯科举行。赛前18天,苏联在伊尔库茨克举办了一场中苏友谊速滑赛。杨树人的老友王金玉一气拿下1500、5000、10000米及全能的冠军,甚至创造了平原冰场全能世界纪录。然而,18天后的世锦赛上,王金玉却只在1500米获得第三,全能也仅位列第五。

在杨树人看来,失利并非王金玉实力不足。中苏友谊赛结束后的四天里,苏联人组织中国选手参观糖厂、茶厂,去贝加尔湖看别墅,甚至还去雪场滑了一天雪,“运动员在精神和机能上继续疲劳”。那时年方三十的教练孙显墀也兴奋不已,但如何恢复一名刚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的体力并保持其状态,孙显墀缺乏经验。他感叹,如能在友谊赛后留下王金玉休息,世锦赛夺冠则颇有希望上阵。

夺金震动日本

隔年,日本轻井泽速滑世锦赛上,中国人卷土重来。

罗致焕曾回忆,那时中日尚未建交,路途诸多波折。大赛组委会也针对中国选手,食宿与车辆待遇都要低于欧洲选手。然而,他却能在1500米项目上一举夺魁,刻着他名字的碑至今竖立于轻井泽。赛后,金牌震动日本,许多外国人难以相信中国选手夺金,日本华侨则为他献花欢呼。回国后,他还得到了贺龙元帅的接见。

杨树人说,那一代速滑运动员中,诸如罗致焕、王金玉这样的佼佼者,实际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然而,“黄金时代”并未延续。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哈体院随之停办,大批运动员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速滑才逐渐崛起。姜博文

新闻推荐

中国女子冰壶队迎来两连胜

继12日晚击败平昌冬奥会冠军瑞典队后,中国女子冰壶队13日下午又经过加赛局6:5胜平昌冬奥会银牌得主韩国队,取得两连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