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答卷者”
4月2日,医疗防疫人员在国家体育馆医疗站内参与测试活动的医疗保障任务。4月9日,志愿者在“冰立方”内摆放冰壶。4月4日,志愿者在五棵松体育中心内指引观众入场就座。4月4日,五棵松体育中心,志愿者在比赛休息时间处理场地冰面。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陶冉4月8日,国家速滑馆内的通讯保障团队正在工作。4月2日,工作人员在首都体育馆内测试比赛仪器。4月8日,国家速滑馆,制冰师和制冰车相互配合在场地内制冰。
考场直击
考生姓名:北京冬奥测试活动运行团队
考场地点:国家速滑馆、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五棵松体育中心、首都体育馆
运动员与冰面不断磨合,千名观众、设备运行……此次测试活动中,各个场馆直面不同主题的“考试”。而在这背后,支撑测试活动顺利进行的是众多技术人员、医疗防疫人员、志愿者等。
医疗防疫人员
为给运动员做赛后冰敷,每天想各种办法制冰
在北京赛区冰上项目测试活动的各赛场里,活跃着各领域的服务人员和志愿者。其中,医疗防疫人员是一支重要力量。
国家速滑馆的医疗志愿者杨军,是朝阳医院的一位急诊科医生,在医院负责急诊危重症急救,在场馆内负责闭环区内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的医疗保障。
从4月3日开始,杨军和朝阳医院的同事们要在场馆内进行8天的封闭生活。上班就去场馆,下班回酒店,两点一线。
“在封闭的环境中工作,时间一长,大家可能会觉得枯燥,我就要调节情绪,让大家的精神状态始终是良好的。”杨军在这期间处理的都是场馆内工作人员的一些小伤小病,如睡眠不好、肠胃疾病,还有就是工作人员和运动员的一些慢性病。
因为场馆要求封闭管理,医疗物资有限,杨军只能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来判断病情。而且,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希望能迅速回到工作状态中,“这和在医院工作的条件和原则不一样”,杨军说。
除此之外,为了给运动员做赛后冰敷,杨军和同事们每天都要想各种办法制冰。一个双开门的冰箱冷冻室内装了满满的冰块,每四个小时出一盒冰,冰箱始终全负荷工作。
此次测试活动中,杨军和爱人都是医疗保障人员,杨军在闭环区,爱人在观众医疗点,属于非闭环区,因为医疗防疫要求,不可以跨区域接触。他和爱人只能在闭环区和非闭环区的连接处,远远地见上一面。
大学生志愿者
专门增加爱残助残培训
除了医疗团队,还有大批服务于赛会的大学生志愿者。
在这次测试活动中,有200多名来自高校的志愿者分布在场馆通信、场馆运行、注册、防疫等20多个领域。北京大学有“燕阵志愿服务体系”,而专门服务冬奥会相关工作的则有“雪燕计划”。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图书馆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柴腾就是“雪燕计划”志愿者。
“我们所有的志愿者,既是答卷人,也是考官,测试志愿服务领域里的各个工作机制。”柴腾说,这次的测试活动更像一个模拟考,所有的工作团队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查漏补缺、积累经验。
截至目前,北京大学已有将近8000名师生报名了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同时,学校对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志愿活动进行了系统培训。“我们的志愿者培训中加了一个环节,是针对爱残助残的,这个培训也是让同学们了解其他群体的需求。”北京大学团委志愿者工作负责人张舒说。
物流转运团队
“物流工作像螺丝,在别人不知道的地方努力”
在北京冬奥会赛时,冰球项目将在五棵松体育中心和国家体育馆两个场馆进行,会有少量的女子比赛从五棵松体育中心转场到国家体育馆,也会有少量的男子比赛从国家体育馆转场到五棵松体育中心。为了全面模拟赛时情况,测试活动也安排了转场测试。
转场过程中,冰球队员全程“轻松上阵”,不必随身背着沉重的装备包。这一切都得益于两个场馆物流团队之间的紧密配合。
五棵松体育中心的物流经理张帆从去年12月开始就加入场馆运行团队,负责五棵松场馆的采购服务、资产管理、物流服务等工作。在张帆看来,物流工作就像一颗螺丝,“物流不是一份台前的工作,常常是等别人下班了,才去换桌子、运护具,在别人不知道的地方努力。”
这次测试活动给了张帆和她的团队一次实战演练的机会。以转运为例,在本次测试活动中,物流团队需要与体育、安保等多个部门同时对接沟通。张帆说,“运动员的护具和球杆是他们在赛场的‘武器’和‘铠甲’,我们必须要保证所有球杆、护具都能够安全到达另外一个场馆,对方运来的护具也必须保证它的完整,封条齐全、数量正确,才能签收。”
十次转运测试,张帆和她的物流团队分秒必争、准时高效,从运动员脱掉护具到护具抵达另一个场馆,只需要一个半小时。张帆说,“密集的测试节奏经常让我忙得不可开交,但是却累并快乐着。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加班到夜里十一点多时,看到还有两个同事也没下班,瞬间觉得能量满满,我们的运行团队里都是很温暖、很积极向上的伙伴。”
新京报记者吴为实习生王景曦
新闻推荐
“相约北京”冰上测试活动10天赛程中,北京赛区竞赛场馆经历了竞赛组织、场馆运行和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实战检验。冰上五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