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今日排球> 正文

脱口秀:冒犯的艺术 大众的狂欢

当代生活报 2021-03-20 13:00 大字

范志毅在《吐槽大会》上奉献了自己的脱口首秀。 周琦在《吐槽大会》上尬笑。 《金星秀》曾风靡一时。 李诞是脱口秀节目里的风云人物。

本报记者覃江宜

网络综艺《吐槽大会》忽然“爆”了,随着范志毅和周琦粉墨登场,中国足球和中国篮球开启了互揭伤疤的自毁模式。虽然体育圈的林丹、孙杨、冯潇霆等人都曾在此亮相,但从未掀起过类似的惊涛骇浪。

原因很简单,足球和篮球本就是世界范围内的两大“流量”,中国足球和中国篮球更是苦大仇深的“顶流”。从同病相怜的战友,到相互撕扯的对手,他们有太多故事说明“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就像一次主动的献祭,用伤痛里沉淀出的自嘲引人发笑。

从一次意外的出圈可以看出,脱口秀这种“舶来品”已经具备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北有单口相声、南有栋笃笑、海派有清口,都是底色相似的语言艺术,以犀利的吐槽直指人心,让人们找到另一种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方式。

唯一的不同是,中国人有欣赏喜剧和聚众围观的传统,却没有被当众冒犯的习惯。吐槽要从“冒犯的艺术”成为“人民的艺术”,依然要蹚过许多暗河,穿越许多雷区。

A

被吐槽的中国篮球无辜吗

一个球迷很容易为3月的《吐槽大会》动容,因为太多槽点精准地吐在了“七寸”之上——

“在NBA火箭队,周琦打破了中国人勤劳的刻板印象,一场球打下来,一花一世界,一分一篮板”“听说郭艾伦擅长三步上篮,是一不传球,二不冷静,三不上篮吗?”“(世界杯生死战)本来以为稳赢了,你一个失误让比赛进入加时,我不得不取消叫好的车,取消订单理由只能写:有内鬼,终止交易”。

跟在专业段子手身后,中国足球名宿范志毅也登台奉献了自己的脱口首秀,让昔日采访金句重现:“周琦都在打中锋,没有这个能力知道伐!在家门口打成这样,脸都不要了!”“(留给中国足球的时间不多了?)哎哟,留给中国篮球的时间好多哦,上到教练下到队员都参加综艺了”。

这场以足球篮球明星为主角的脱口秀在互揭伤疤的自毁过后,注定迎来分裂和争议。有观众认为“节目很好笑”,也有很多体育人“感觉很受伤”,例如前男篮国手王仕鹏:“我特别纳闷,什么时候足球运动员都可以去评价我们篮球了?”

可以理解王仕鹏的心情,体育圈当然也有鄙视链,在世界大赛上有过经典绝杀的功勋球员,自然看不上一辈子都在喊“冲出亚洲”的中国足球。过去的很多年里,三次打入奥运前八、独步亚洲的中国男篮也无愧于中国体育的正面典型,只是谁能想到有一天,“长城”像多米诺骨牌一张接一张地倒下,中国男篮也成为了被群嘲的对象?

网友们嘲笑王仕鹏等人的较真,体育人则有不被理解的委屈:2019年篮球世界杯,一场家门口大热倒灶的惨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篮球的未来走向,中国男篮在重返奥运大家庭后,将几十年来第一次缺席奥运会。而错过了这趟班车,他们在未来10年的时间里基本和世界大赛绝缘了——跌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爬起来。

周琦关键时刻把球传给对手,郭艾伦关键比赛只拿一分,共同造就了中国男篮史上最耻辱的瞬间之一,这是很多中国篮球人心中永远的痛。在巨大的创伤面前,周琦和郭艾伦率先和自己完成了和解,可以走上舞台笑对众生,但有的人依然走不出来,他们还在舔舐伤口,这时候从个人指向群体的吐槽,虽然不必上纲上线,但确实是一种“冒犯”。

B

不是所有的槽点都能洗白

为什么有人愿意坐在那里听别人吐槽自己?大概是用幽默的沙漏过滤痛苦,可以更好地活在当下。如同生性乐观的爱尔兰人相信,苦多于乐才是生活本真,一切原本会更糟,所以眼前的苟且值得庆幸。而在“流量经济”盛行的当下,公众人物需要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的人设或反人设,打破常规才能出奇制胜。郭艾伦、周琦和早前的国足队长冯潇霆,大概是抱着这样的心态登陆《吐槽大会》。

近年来体育明星“破圈”的趋势明显,万物互联的时代里,体育+拓展了运动项目的生存空间,中国国乒、中国女排的金字招牌开始在娱乐节目中熠熠生辉,如郎平所说:“我们参加综艺节目是为了普及排球,推广全民健身。”同时,运动生命有限的体育选手也需要一个舞台发挥余热,一档《爸爸去哪儿》的综艺,就让田亮、邹市明收割了竞技场上未能企及的知名度和商业价值。

然而,郎平、刘国梁、田亮和邹市明们是谨慎的,用世界冠军的头衔,当做护体的金身,小心翼翼地蹚过娱乐圈的暗礁。他们精心挑选过的娱乐节目,哪怕展示了360°无死角的镜头,依然有意遮蔽了很多美好背后的不堪——老谋深算的刘国梁同样上过《吐槽大会》,前国乒主帅压轴登场时一脸淡定,“哎呀吐槽就是找缺点,但(缺点)这个东西,我哪有啊”。

这是一个泥沙俱下的时代,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写道:“娱乐已是这个时代的传媒霸权,只为博人一笑,艺术价值和伦理道德都可以弃置一旁,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通过资本与庸众的合谋,黑点与爆点即时转换,辛辣讽刺的脱口秀因而被赋予了“曲线救国”的意味,有黑历史的明星们争先恐后地当众“自黑”,反正不管洗白没洗白,流量已经赚到了。

遗憾在于,不光彩的失败是体育竞技的原罪,有些槽点是洗不白的,运动员在哪里跌倒,只能在哪里爬起来,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最后一分钟绝杀希腊后,1998年世界杯的“全英公敌”贝克汉姆才真正获得了救赎。从这个角度出发,以犀利吐槽为标配的中国脱口秀,对于眼下急需扭转舆论的运动员而言,绝不是救命的良药,却像是孩童手中的炮仗,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炸伤,无辜的花花草草也被牵连。

C

从西到东的流行之路

到底什么是脱口秀?引人发笑的节目多如牛毛,我们为何偏偏爱上脱口秀?

中文语境里的“脱口秀”,在英文中对应的艺术门类是“stand-upcomedy”,直译为站立式喜剧或单人喜剧。上世纪中叶,随着广播和电视在西方的普及,人们便利参与公共事务和议题讨论的社会现实,培植了脱口秀诞生的土壤,一开始它的调性是严肃的,由一位或多位专家向大众单向输出,主角并不负责搞笑,也不期待回应,更没有现在脱口秀追求的“埋梗”。

新的形式很快涌现,中国网民熟悉的《囧司徒每日秀》《扣扣熊播报》成就了传统脱口秀的首批现代版本,紧随其后的《周六夜现场》《艾伦秀》则有更明确的娱乐倾向。“不预设台本,没有采访提纲,聊到什么算什么”的率性而为,让脱口秀真正走向大众。

回溯脱口秀在中国的发展史,北派的单口相声、南派的栋笃笑、海派的清口,这些底色相似的语言表演艺术都曾各领风骚。2010年“黄西脱口秀”走红美国白宫记者年会是划时代的神来一笔,这位“华语脱口秀第一人”的表演视频传入国内,无数拥有喜剧梦想的年轻人因而被激发,后来因《脱口秀大会》大火的李诞就是其中之一。

从线下俱乐部的单人喜剧走向线上综艺,飞速迭代的中国脱口秀10年间沧海桑田,从独白到访谈,从单枪匹马到团队作战,从《今晚80后》《金星秀》《冯仑风马牛》到《脱口秀大会》和《吐槽大会》,国人开始建立起对中国式“脱口秀”的清晰认知:当粉丝看多了明星之间装模作样的商业尬吹,上了脱口秀开始相互揭短;当观众习惯了隐藏起自己的尴尬与烦恼,却看到脱口秀中多的是小人物的坦然面对和当众自嘲。这种冲突感,或者说陪伴感,就是我们需要的人间真实。

毕竟,客客气气得久了,“社畜”们需要释放,这一新兴的喜剧表现形式由此深入人心,比起“娱乐至死”,互联网用户更害怕“刻板地活”。

D

在一场场“秀”里活得真实

相比传统曲艺的说唱逗乐,脱口秀以“低门槛”和“高输出”吸引了如今的E世代,毕竟不是谁都能跨界客串单口相声,可吐槽是人人都有的技能(甚至是本能),只需要稍加点拨,就可以登台大杀四方。这种贯穿古今的娱乐形式,披上时尚的外衣,忽然带给我们全新的视角,让更多人拥有另一种看待他人和认清自己的方式。

是的,这是一个人人出产段子的时代,社交媒体锻炼了网民逗笑的才艺,针砭时弊、插科打诨、家长里短、谐音梗、热点梗,每年春晚比节目更好看的是微博吐槽,自嘲和自黑是解丧的药方,每个人都是潜在的脱口秀演员,缺的不过是一盏聚光灯和一个麦克风;每个人也都需要一个能为自己代言的脱口秀演员,直面加班、失恋、内卷、性别之争、贫富差距……在他们对单位不公、老板不仁、同事不义的灵魂吐槽中,在生活里敢怒不敢言的都市白领,完成了一场酣畅淋漓的释放。

然而,在一个普遍缺乏幽默感与宽容性的舆论环境下,吐槽终归是件危险的事,就像中国足球和中国篮球的这次相遇,一个把握不好也会失控。中国人自古以来在意人际边界,提倡宽厚待人,吐槽这种“冒犯的艺术”,如同悬崖边缘的舞蹈,是一种情商的审视:如何在冒犯和羞辱之间掌握分寸,怎样在刻薄与犀利之间寻找到平衡,考验每一个表演者的社会阅历与人生智慧。

在这个一切都在加速的时代,笑声来得快,散去也很快,一众综艺节目中异军突起的脱口秀要从“冒犯的艺术”成为“人民的艺术”,依然要蹚过许多暗河,穿越许多雷区——或许,脱口秀没那么大的野心吧,比起“梳理深具启发性的哲思”“以真知灼见引领社会进步”,它更愿意用热气腾腾的段子逗你一笑,让我们在一场场“秀”里活得真实。

新闻推荐

向中国女排学习 做命运的主宰者

向中国女排学习做命运的主宰者■建中学校803班刘鸿儒小记者11141指导老师孔繁旸从小到大,我们会经过无数次的比赛,如果一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