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薪和改名 足协一系列新政行将出炉 下赛季中超怎么玩?
《新民晚报》配图
亚冠联赛和足协杯赛渐入尾声,为下赛季中超的未雨绸缪又将成为各家俱乐部的重点。而此前结束不久的中超联赛工作会议和投资人会议已经传出消息,2021年的中超将有诸多改革,明年的中超,该怎么“玩”呢?
与天价外援说再见
中国足协新的领导班子上台之后,已经主导过一次球员降薪行动。但很显然,他们觉得还不够。继续降薪,已经箭在弦上。
按照2019赛季的规定,国内球员的顶薪不能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国脚可以上浮20%)。但现在足协认为,这还是高了,必须再降———下赛季,国内球员的顶薪为500万元,外援顶薪为300万欧元,俱乐部年度支出不得超过人民币6亿元。与第一期相比,新版“限薪令”对本土球员更加严格,顶薪缩水50%。而且其收入范围包括工资、有价证券、房产等,统一为税前薪酬,但不包括比赛奖金。
在外援薪资方面,虽然单人工资上限保持300万欧元不变,却制定了更加严格的细则,要求每家俱乐部的外援薪资总额不得超过1000万欧元。以往盛行的天价外援,从此基本将与中超说再见了。
为什么还要降薪水?中国足协公布了一份中日韩收支对比的主要数据:“2019赛季俱乐部平均支出,中超11.26亿元,J联赛3.16亿元、K联赛1.09亿元;球员(含外援)平均工资,中超1389万元、J联赛241万元;K联赛119万元。”也就是说,中超球员的平均年薪是日本的6倍、是韩国的12倍!而中超球队的总支出,与日韩联赛相比,也数倍于对方。但论能力和水平呢?恐怕无需多说。
足协重拳出击,是下决心要终结中超“金元足球”的虚假泡沫。最近几个赛季,众多俱乐部大搞“军备竞赛”,但大把的钱花出去了,国家队的水平却没见有什么提升,倒是让一些中小俱乐部越来越不堪重负。
中性冠名去企业化
除降薪之外,俱乐部和球队名称去企业化一事,也被中国足协再度提及。这项工作按要求必须在2021年内落实,足协将出台类似“俱乐部名称规范”内容细则,违规俱乐部将面临诸如取消注册资格的处罚。
“球队名中性化”,意思就是,从下赛季开始,中超、中甲、中乙各俱乐部的全称和简称,都不得含有企业名,也不能通过“谐音”的方式打擦边球。目前,只有中超的大连人队符合规定。
早在2018年11月,中国足协就出台过一份《职业俱乐部名称规范》。出于兼顾国情及职业联赛发展现状的考虑,若俱乐部名称或简称原为非中性的,但被本俱乐部长期、连续使用,使其名称在足球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形成俱乐部品牌或在球迷群体中具有普遍影响力的,可在规定时限内经俱乐部向中国足协申请并批准,将该名称认定为中性名称。但申请此类名称认定的俱乐部应为2004年中超联赛前已经参加甲A或甲B联赛的俱乐部,并连续参赛至今。同时,俱乐部未发生所属地方会员协会的变更。
一些老牌俱乐部则可以做出微调,撤除赞助商名即可通过。比如“上海绿地申花”去除“绿地”、“北京中赫国安”去除“中赫”、“山东鲁能泰山”去除“鲁能”,基本能够通过。但绝大多数俱乐部,比如广州恒大、上海上港、江苏苏宁、天津泰达,都是采用地域名+企业名的形式,不符合“中性化”的要求,这些球队都需要更改名称。
但是,对于一些中小俱乐部来说,例如重庆当代、武汉卓尔、青岛黄海青港等等,不知这一次完全去企业化的改名,会不会影响到投资人的热情和决心。毕竟现阶段投资中国足球,得到的回报并不多,如果连冠名都不行,是否会引发一股退出潮呢?
据《新民晚报》
新闻推荐
原创潘小飞五星体育收录于话题#申花20个稍早结束的F组的一场较量中,蔚山现代逆转战胜FC东京,提前锁定小组第一,接下去申花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