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今日体育> 正文

讲述:一个超前谋划的“遗产计划”

淮河晨刊 2020-11-24 08:31 大字

奥运会不只是体育盛宴,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和希望寄托在它能如何与城市、国家和这里的人紧密联结。因而面向北京冬奥会,我们不仅要谋划2022的“双奥之城”,更要为未来埋下伏线。

在申办和早期筹办就融入遗产理念的基础上,2017年9月,北京冬奥组委在总体策划部单独设立了遗产处。也就是说,在距冬奥会开幕还有近4年半的时候,奥运遗产的规划管理就全面提速。

刘兴华是这个“遗产小分队”的领头人。作为摄影发烧友,他还义务当起了冬奥摄影师,很多作品成为冬奥的“门面”。

以下是刘兴华的讲述:

搞奥运遗产的人里最会拍照的

雨停了。休息时间一到,我就抓起相机跑出去:雨过天晴,大跳台那里肯定特别好看,没准还有彩虹。

奥组委进驻首钢好几年了,我还是对这里的景色感到着迷。随着光线流转,“水晶鞋”(滑雪大跳台)折射出不同的韵味,蒸汽朋克风的装置有不同的线条美感。更重要的是,这处钢铁工业的遗产仍然在持续变化着。我有一组照片,有同事拍下我们办公区改造前的样子,改造之后我在同样的地方拍下照片,对比着看一目了然。

说来也神奇,我以前连照片属性都不会看,现在却成了琢磨构图和光影的业余摄影师。首钢园、冰丝带(国家速滑馆),这些与奥运有关的地方我都喜欢拍。

有一次,夕阳的光穿过冰丝带的钢架形成星芒,我赶紧按下快门;去年沸雪比赛,我爬到高处,抓到了运动员起跳的瞬间,像定格了大跳台上的一颗流星。

我把满意的作品打印出来贴在办公室里,准备做成遗产展示墙;冰丝带的好几张照片被要走挂在场馆项目部;北京冬奥会发布可持续计划的时候也采用了我的一张照片,还同步发在国际奥委会官网上。偶尔会有同事调侃我:“TonyLiu,你大概就是那个搞奥运遗产的摄影大师。”

遗产工作很“着急”

在奥运遗产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体育场馆。像2008年的鸟巢、水立方、五棵松篮球馆等,直接用到了冬奥会上;这次的冰丝带、首钢滑雪大跳台,包括延庆和崇礼的雪上场馆,将形成一批新的遗产。

相比之下,这批场馆更早开始谋划赛后利用,在设计、施工阶段就有明确的目标。国际奥委会也特别关注,因为这是国际性的难题。

我们会去场馆调研,像冰丝带,业主对赛后的使用有很多好的设想,并且预留了空间。按照规划,这块亚洲最大的冰面能容纳两千人同时上冰,又能分区制冷,既节能,又能满足不同项目同时开展的需求。这只是一个例子。

高铁、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升级,让老百姓能提前感受到实惠。当然,社会更文明、环境更宜居,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改变,都将是无形的遗产。

冬奥遗产涉及面非常广,有时候需要恶补知识盲区,比如气象服务,我们要了解如何根据海拔对风速进行百米级和分钟级预报并进一步提升预测精度;有哪些突破和创新能够形成遗产,提升服务标准,引领行业发展……说起来一个脑袋两个大。

遗产规划的落地需要所有筹办领域拧成一股绳。开始有些人不理解我们,说遗产嘛不着急,比赛一结束都给你,你们收就好了。其实真不是这样,这个事早谋划、早受益,科学规划才能形成最大化的长久收益。

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每次路过倒计时牌,我一看那个数字,都会有点着急。

想为奥运干到退休

自从接手冬奥遗产工作,压力和责任倍增,但总有一股热情支撑着我,这大概在我们这些“双奥人”身上都有吧。

15年前,我通过社会招聘进入2008年北京奥组委物流部。当时就是想参与到咱们国家的大事里。

奥运物流中心在顺义,体育器材、技术设备和开闭幕式道具都在那里存储、配送和回收。开幕式8月8号晚上整个团队都没睡,我们在库房支了个电视接了根线,挤在一起看转播。看了一半就忙起来了。开幕式之后鸟巢要转场田径,道具服装全部要运出来,有五六十集装箱车。那些衣服运过来还热乎着呢,还有汗味呢!感觉就像自己去了鸟巢似的。

大概是那年夏天的某个瞬间吧,就想着要是能为奥运干到退休就好了。所以2008年之后我再也没离开过:从奥促会到冬奥组委,还荣幸地成为了国际奥委会可持续发展与遗产委员会的委员。无论什么任务,我都用百分之百的热情来对待。

物流中心所在的地方发展成了物流园区,而我们这些人同样是“奥运遗产”。参与冬奥筹办的人当中有很多“双奥人”,但冬奥遗产工作没有参考答案。2008年的时候没有单独的遗产部门,而现在从国际奥委会到我们冬奥组委,都更加重视这项工作。

我们团队常用花匠来鞭策自己:精心培育大家种下的苗,不只是为了这一季的绽放,而是为了留下长久的芬芳。

新华社记者牛梦彤沈楠姬烨据新华社电

新闻推荐

黄晓明易烊千玺相争周冬雨祝希娟竞技今年金鸡奖最佳主角竞争激烈

凭借《少年的你》中的小北一角,易烊千玺获得金像奖、金鸡奖等多个大型奖项提名。□本报记者张晓涵第33届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