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北京)国际视听大会开幕,设11个专业展区,将举办30余场专业论坛活动视听科技创新产品将助力冬奥转播
首届中国(北京)国际视听大会11月19日至22日在北京举办。图为5G云转播技术呈现舞蹈演员表演画面。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首届中国(北京)国际视听大会昨日开幕,持续至22日。大会涵盖论坛和展览,将举办专业论坛活动30余场,线下展览设置11个专业展区,面积2万平方米,覆盖全球的视听领域知名企业机构超过200家。在开幕式暨北京新视听年度峰会上,北京国际云转播科技有限公司和国家文化大数据中心揭牌。
新京报讯未来我们如何看电视、看视频、听音乐?预示着未来方向的视听技术,正汇聚在北京展览馆。以“视听改变生活,文化引领未来”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北京)国际视听大会昨日开幕,持续至22日。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共有11个主题展区,包括视听冬奥展区、文化大数据展区、5G+8K超高清展区、广电5G与网络传输展区、新视听展区、视频AI展区等。展览展商覆盖范围广、企业品牌知名度高,汇集了以北京为重点、覆盖全球的视听领域知名企业机构超过200家。其中,冬奥转播和文化大数据的创新应用在主展厅亮相。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院长邹峰介绍,展览着重展现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融合发展成果,聚焦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展示智能媒体内容生产、融合传输覆盖网络、智慧多元视听服务、超高清沉浸式视听终端等视听科技发展创新产品。
例如,在超高清方面,国产4K/8K摄像机录像机、国产8K大画幅电影摄影机、超高清(4K/8K)慢动作回放系统、全球领先的显示控制芯片整体解决方案集中亮相;在人工智能方面,展示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认知计算、自然语言处理等在视听领域的应用,以及国内企业研制的多维运动智能拍摄系统、5G+AI智能一体化生产发布系统;在5G方面,边缘计算、网络切片、自由视点拍摄以及云制播等新技术、新产品汇集展会。
另外,大会还将举办北京新视听年度峰会、智慧广电峰会、媒体融合峰会、5G高新视听峰会、冬奥5G+8K转播高峰论坛、交互技术与视听体验创新论坛等活动,探讨国际视听领域前沿问题。
在昨日举办的开幕式暨北京新视听年度峰会上,北京国际云转播科技有限公司和国家文化大数据中心揭牌。
关注1
新技术助观众“自由”看冬奥
一位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身边环绕着数台摄像机,演出画面传送到观众面前的显示屏上。这并不是一场普通的网络直播,只要你用手指滑动屏幕,就能发现,画面可以360度旋转,选择任何想观看的角度。昨日,在中国(国际)视听大会展览现场,这种“云转播+自由视角”技术“C位出道”。
通过12台4K摄像机拍摄不同视角画面,再利用时间同步技术进行画面合成,观众就可以在手机、平板等终端上,进行360°旋转、拖拽回放等操作。“以后不是导播来实现这些动作,而是观众根据自己的需要,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北京国际云转播公司工作人员曹岱宗介绍。
北京国际云转播公司成立的初期目标,是为科技冬奥提供支撑。基于5G等新技术的出现,视频转播技术已经变革,体育比赛等内容的制作和观看方式也随之改变。云转播,就是将所有采集的视频等内容传到云端,在云端制作,再发放到终端。以后,不需要大型直播车开到现场进行制作,前方只有拍摄者,实现“轻量化”的制作。
曹岱宗介绍,北京国际云转播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北京市政府及2022冬奥组委会发起成立,到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时,将更广泛运用云转播技术,选择自己想看的视角。
另外,鉴于疫情在全球的持续扩散,很难判断北京冬奥会的报道是否会受到影响。该公司也为此做了准备,现场有一台专门的“无人远程采访间”,运动员进入采访间,就能与全世界的记者交流,效果能达到广电级的要求。采访间一个半小时就能搭建完成,受访者离开后立刻进行紫外杀毒。
关注2
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将“云”展示
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展上,展示“伏羲党建云”的终端摆在显眼位置。点开屏幕上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专题,进入360°实景,就能远程参观这座位于南京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473个,分散在各地,保护和展示情况不一。“伏羲党建云”将把这些基地全部集中在一个数字化系统里,通过视频、图片、VR等形式,让人们身临其境地参观和了解这些基地。
“以前最大的问题是懂内容的人不懂制作,懂制作的人又不懂内容。在这个平台上,各个基地可以提交审核过的优质内容,我们有1000多名工程师可以负责制作,形成标准化的展示内容。”“伏羲党建云”展台负责人介绍,未来这些内容可以利用诸多平台观看,例如网页、APP、电视机顶盒、网络视频平台等。
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展上,还展示了数字电视网络图书馆、复合出版文化生产线等平台。该展览由国家文化大数据产业联盟筹划,该联盟秘书处工作人员赵佳彦告诉记者,联盟隶属于中宣部主管的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旨在推动国家文化大数据标准化建设,建设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和中华文化素材库。
“我们希望建设一个中华文化资源‘总库’,包括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的藏品等等,目前最需要做的是采集的标准化问题。”赵佳彦说,该联盟致力于建立标准,其后各类企业、机构都可以按照标准采集。
我国一些大型文物、图书馆机构数字化资源已经开展二三十年,但初期采集的资源在精度等方面存在不足。同时,不同机构的采集也存在标准不一,难以互通的问题。赵佳彦表示,希望未来各个机构的库可以联通,掌握中华文化数字资源的家底,针对具体的应用需求,就能够从中获取资源进行合作。
此次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展从云端、供给端、生产端及需求端多个维度,系统介绍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成果。现场多项互动展项,包括“伏羲党建云”、数字书法桌、VR党建机等,让观众切身体验新技术时代的文化生活。
新京报记者倪伟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记者姬烨王梦汪涌)经国际奥委会批准,北京冬奥组委日前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第七版竞赛日程。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