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名鼎鼎的“小”体校的生存之道
张常宁赵蕊蕊走进位于闹市区繁华地段的南京市中山东路体育运动学校,第一印象是它的“小”。一条三四米宽的L形通道,是略显逼仄的校园内仅有的“主干道”,整个占地面积不过约6000平方米。但是,这所小体校却是大名鼎鼎的“冠军摇篮”,赵蕊蕊、惠若琪、张常宁、肖钦、栾菊杰、张莹莹、杨阳等奥运冠军、世界冠军都是从这里走向了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所有着53年历史的老体校正在努力谱写属于自己的新篇章。
体教结合+业余训练打造“冠军摇篮”
中山东路体校校长陈洁告诉记者,体校长期坚持业余训练、走训的方式培养学生运动员,跟南京市的一些具有体育传统和特色的普通学校紧密合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为学训矛盾解决得比较好,所以时至今日生源也比较充足。
“为了解除家长和运动员的后顾之忧,我们将有培养潜质的运动员尽可能推荐到与我校‘体教结合’的‘文化学校’就读,运动员被选入排球队、篮球队就等于进了重点中小学,‘文化学校’的品牌效应成为运动员及家长全身心投入训练的动力之一。”陈洁说。
谈起小学、初中在中山东路体校训练的经历,刚退役不久的女排奥运冠军惠若琪记忆犹新。她说,初中的时候,她在南京第二十九中学上学。每天放学之后,大约下午4:30到7:00,她会到中山东路体校训练。训练结束之后,八九点回到家,写作业“写到半夜”。在这样的情况下,惠若琪还考过一次全年级第一名。
现役国手张常宁初中时也在中山东路体校训练,她当时就读的南京三中是中山东路体校携手合作的排球项目传统校之一。张常宁说,当时也是下午3、4点训练到7点多,晚上写作业要写到12点左右。
正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秦淮科技高中就读的吴韵涵小学二年级通过兴趣班接触了排球,四年级开始到中山东路体校训练,初中时她也在南京三中就读,初中毕业时通过体育特长生的方式考入了秦淮科技高中。
吴韵涵说,同时坚持读书和训练确实压力比较大,但也能比同龄人学会更多东西。在训练和比赛中,她懂得了团结、坚持的价值,收获了一路相伴队友的友情。吴韵涵在场上打主攻,1米81的身高已经基本定型,走专业的道路不太容易,她希望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
强强联手育人重于锦标
在53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山东路体校曾经先后设有10多个项目,而现在则聚焦在篮球、排球和体操这3个项目上。目前,中山东路体校与南京一中、三中、五中、九中、二十七中、金陵中学、人民中学、梅园中学、成贤街小学等学校强强联手,合作日益紧密。
中山东路体校副校长金长庆表示,教育讲究的是育人为本,而体校的教练肩负着培养输送体育尖端人才的责任。在体校和“文化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双方的目标一致,就是培养具备较高文化素质的体育后备人才。
南京一中与中山东路体校在男排项目上的合作成果丰硕。据南京一中副校长芮玉贵介绍,2019年南京一中代表中国获得了在克罗地亚举行的首届世界中学生排球锦标赛(U15)的男子冠军。在最近12年举行的4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南京一中男排的战绩非冠即亚。南京一中的高中部每年招收6名男排特长生,其中大部分在毕业时能够升入清华、复旦、南大、人大、武大、东南大学等“985高校”,其他的孩子进入江苏省青年男排并在南京体院学习。在团队观念、与人相处、主动服务意识等方面,男排的孩子明显比同龄的普通在校学生强。
芮副校长认为,学校和体校在合作中发挥了各自优势。“体校教练到学校来训练,他们在专项训练、实战经验和对青少年训练规律的把握上有优势,而我们学校的优势在于教育,包括对学生思想、学业状况的了解、对学生全面发展成才的要求等。”
南京一中重视排球梯队建设,对于有排球特长的孩子采用的是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体化培养的模式。在小学阶段,以培养兴趣为主,不强调球队成绩。初中阶段的重点是抓基本功,到了高中则着眼于全面发展。
“首先,从小学开始,在选材方面,我们挑的就是学习能力和运动能力都不错的孩子,这样有利于他们将来兼顾学业和打球。其次,我们和体校定期召开会议,主要就是解决学训矛盾问题。第三,我们对于球队外出参赛有取舍,保证孩子的学习时间,也强调学习效率和训练效率。总体而言,我们的培养理念是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着想,而不是搞锦标主义。”
芮副校长告诉记者,南京一中从小学到高中有4个组别的队伍,在教练资源方面有3个来源。一是与体校的合作,二是南京市体育局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后到学校执教的专项教练员,三是自己学校的老师。其中,年龄最大、水平最高的高中队伍由体校老师担任主教练,学校老师作为助理教练。
“我们希望他们(体校)派水平最高的教练给我们,这样才能保证训练的高效,也能让孩子更好地兼顾学业和打球,”芮玉贵说。
南京市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处长聂磊说,体教融合能够发挥各自优势,为国家培养更多后备人才。为帮助学校提高教练员水平,市体育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了50多位教练,为全市60多所学校提供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
新时期的新挑战
中山东路体校过去的辉煌让人瞩目,而当下在新的发展时期他们也遇到了新的挑战。过去,体校在生源、场馆和教练资源上具有优势,如今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以场馆为例,体校拥有2片室内篮球场、2片室内排球场、1片室外篮球场、3片网球场等设施。在二三十年前,这样的条件很不错。如今,普通学校的体育设施越来越好,而体校的设施随着队伍的增多反而不够用了。因此,大部分的体校教练是到“文化学校”去训练队员。专业的教练员资源本来是体校最核心的竞争力,但是现在面临教练员年龄老化、优质教练员引进难、教练员培训交流少等问题。
“根据目前的进编方式,过去6年只进了一两个教练员。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学校聘用了一些‘编外’教练,他们中有不少是本校培养的。虽然扣除五险一金之后到手的收入只有小几千元,但对他们来讲在这里工作是出于对学校的情怀和对项目的热爱。”金长庆说。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不久前发布,金长庆和他的同事们都很关注。他们希望,文件的出台能够将体教融合工作推向深入,也希望好的政策能够细化、落地。
同时,他也指出,通过业余训练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这条路要想走得更加通畅,必须想办法应对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的问题。据他观察,进入初中之后,学生的课业压力陡然增大。大约10年前,初中的孩子在3点半至4点就可以放学到体校训练,现在因为有延伸课程、周考、月考等,很多孩子6点到6点半才能开始训练,这给孩子们兼顾训练和学业以及教练安排训练都带来了挑战。
“孩子来得太晚,热身不充分,容易受伤。如果训练时间太少,也达不到训练效果。我们担心孩子的学习没上去,专项训练也没上去,形成恶性循环。每次双休日和国家的公共假期,教练们都特别期待,指望能有机会多做一点专项训练。”金长庆说。
除了课业负担的问题,金长庆还希望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在参赛体系融合、注册资格打通方面能有更多实质性的突破,让有体育特长的孩子拥有更好的上升空间和发展通道。
尽管面临挑战,金长庆仍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他透露,在篮球、排球这两个优势项目上,体校计划通过加强国际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教练员的水准,提升体校的核心竞争力,将来朝着打造青训中心的方向努力。
新华社记者王镜宇王恒志王浩宇据新华社电
新闻推荐
长春体育场馆部分时段免费向社会开放。国家体育总局日前发布了2019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国体育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