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双奥之城”:有一种使命在催促
在炎炎夏日讨论冬奥会,会不会有些怪?
其实不然。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现在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只剩下540多天了。
还记得上个月的13日,在距离2022冬奥会开幕还有571天时,北京冬奥组委相关负责同志与冰壶世界冠军、运动员代表王冰玉一起,郑重地为北京冬奥会倒计时装置揭幕。
对于所有的办赛人来说,这是一种无声的激励和催促。
为什么选择7月13日竖立倒计时装置?想必很多国人都懂得。
那是中国申奥成功的纪念日——2001年7月13日,北京正式宣告成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东道主。7年之后,这座千年古都为世人奉献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都说曾经沧海难为水,但当2015年7月31日,北京接过2022年冬奥会的接力棒,我们对于奥林匹克的热情,仍是那样炽烈;我们感受到的自豪和幸福,一点也没有打折。
北京也因此成为世界上首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双奥之城”,国人已经这样自豪地称呼北京。
但在2022年冬奥会还没有宣告圆满闭幕之前,我们还需节制自豪和喜悦。
建设“双奥之城”,不只是一种光荣和梦想,更是一种使命和催促。
建设“双奥之城”,也不只是北京冬奥组委的事情,更和每个市民乃至全国人民密切相关。
人们一点也不用担心,北京会如期完成各项场馆的建设工作。水立方变身冰立方,首钢工业遗产被改造成大跳台,冰丝带为奥林匹克公园增添新景观……这些事想想都很美,何况我们都已经把它们变成了现实。
国际奥委会想来也对北京充满了信心。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曾多次肯定北京的筹办工作,“一切工作都在专业、高效地推进,且都肯定能够及时得到完成。”他称赞中国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合作者”,“组委会知道该向什么方向努力,也清楚在每一步中将面临什么挑战,因此他们得以提前准备好应对这些挑战。”
我甚至也不太关心2022年东道主最终能取得多少奖牌。
冬奥项目,本来就是我们的弱项,中国冰雪健儿们轻装上阵就行,什么结果都可以接受。
东道主金牌数量,不应成为考量冬奥会是否成功举办的标志。对于一届世界性的盛会来说,各项赛事的顺利推进,运动员的感受,以及世界各国观众和东道主合力营造的观赛氛围,远比金牌最终的分布和走向要重要得多。
说白了,北京冬奥会可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冬季项目对于国人来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体育领域。人们需要时间来了解、熟悉、学习、体验。
北京冬奥会,东道主不仅需要实现全部项目参赛,而且还得向世人展示奥运会应有的样貌,比如至少要让所有的看台坐满,让观众的热情,隔着屏幕也能让全世界看到。
这未必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鉴于此,当看到北京奥组委最近做的一些工作,比如奥运宣讲团走进企业、社区、校园,适时推出竞赛项目知识介绍短片,联合央视以及世界冠军携手打造《冬奥在线第一课》等等,人们应该倍感欣慰。
而有关冬季项目知识、文学作品等被选为高考试卷素材,也能从一个侧面证明,冬奥会正慢慢进入全社会的视野。
是的,冬奥热、冬季项目热,正在慢慢聚拢、形成,但至少从目前的情形看,还不够热。尤其是要想实现“三亿人上冰雪”的宏大目标,冬季项目还要有更大力度的推动和普及。
“北京2022总是以超前的眼光和卓越的工作,不断赢得未来。”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安德鲁·帕森斯,日前通过视频如此盛赞北京的筹办工作。
感谢他的赞美和鼓励。不过,我们还不能满足,不只是冬奥组委,我们所有人依然需要继续和时间赛跑,只争朝夕,为那个名叫“双奥之城”的梦想和使命,不懈努力。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伦敦电前两节与对手不分高下的中国头号球手丁俊晖9日完全处于下风,最终10:13不敌五届世锦赛冠军奥沙利文,止步斯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