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今日体育> 正文

【声音】平衡的艺术

安徽工人日报 2020-03-04 03:34 大字

图为2004年7月3日,莎拉波娃在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女单决赛中战胜美国选手小威廉姆斯夺冠后,掩面而泣。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如果说有一位女性让网球运动变美了,那显然是莎拉波娃。

如今,这位32岁的美女要和网球说再见了。

2月26日,莎拉波娃在美国杂志《名利场》上发表文章,宣布结束自己的职业网球生涯。她最近一次出现在网球赛场,是在今年1月份的澳网。结果,她遭遇一轮游。

对于莎拉波娃的退役,应该说,球迷是有心理准备的。毕竟这两年来,我们很少听到她比赛和赢球的消息了。但当她最终做出退役的决定,球迷仍是感到不舍,唏嘘不已,“从此体坛无莎娃”,“再也听不到你的尖叫了!”

WTA官方说,莎拉波娃带走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而温网官方的致敬更充满了浪漫色彩,“那个17岁少女夏天的梦,太美,太甜,可不可以,别让她醒来!”

球迷当然知道“那个17岁少女夏天的梦”指的是什么——2004年的温网是莎拉波娃梦开始的地方,时年17岁的她击败小威,从此开启自己的网球人生。

整个职业生涯中,她拿下了5座大满贯冠军,包括无数运动员魂牵梦萦的“全满贯”(四大满贯冠军悉数拿到)。她还曾经登顶世界第一,并拿到伦敦奥运会女单银牌。

除了堪称辉煌的成绩,莎拉波娃身上另一个醒目的标签是“美少女”。身高1米88,长相姣好的她,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但偏偏又喜欢用网球说话。

她在场上总是有钢铁般的意志,咆哮般的喊叫也成为她的标志之一。“我的优势是从不觉得自己比其他球员更优越,而是觉得自己正处在悬崖边上快要摔下。”“对于胜利的无穷渴望?这样的信念永远不会消失。”她的退役长文中如此动情地写道。

这样的态度和信念,造就了莎拉波娃独有的网球人生。她最可贵的是,从不挥霍自己的美丽,而是很好地平衡了美貌和网球、成绩和商业的关系。

她对网球运动如此专注、投入,以致连勤勉如纳达尔,都称她“对竞技体育的热情一直都是大家的榜样”,而中国金花郑赛赛也动情地说,“她总是激励我们在比赛的第一分到最后一分都要努力保持不放弃的心态。我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很少有运动员像莎拉波娃那样,改变一项运动。她的成功,证明了美貌和才华可以并存,成绩和商业价值亦可同时拥有。

或许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过去十几年间,女子网球影响力和商业价值能够飞速提升,莎拉波娃功不可没。

在清醒地看到自己无法回到巅峰状态,尤其从好友科比离世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后,莎拉波娃果断地选择了急流勇退。这或许不是粉丝所愿意看到的,但于她而言,却未必不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体现。

人生就如曼德拉所言,需要爬一座座山。对于莎拉波娃来说,网球只是其中的一座,她或许已经准备好了去攀登另一座高山。事实上,曾经连续11年位居福布斯榜女运动员之首的她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商业帝国”,未来可干的事情太多了。

“和家人一起享受宁静,在早晨手握一杯咖啡漫步,开启意想不到的周末行程,或者选择我喜欢的锻炼方式(比如舞蹈课)。”听听莎拉波娃的自述,她似乎已经迫不及待去拥有网球场之外的生活了。

有趣的是,在莎拉波娃宣布退役前不久,37岁的比利时名将克里斯特尔斯选择正式复出。于项目而言,这一退一进,正好可以让女子网坛找到一种平衡。

而对两位名将来说,退或进,都不过是人生的另一种规划和尝试。她们都深谙平衡的艺术,莎娃不会为离开网球而失落,“克妈”也不会认为,家庭和三个孩子是一种拖累——她甚至认为“孩子们的日程不会被复出计划所左右,我喜欢现在这种平衡感”。

有人说,生活就是一种平衡的艺术。看看成功的莎娃和“克妈”,此言不虚!或许,我们凡夫俗子无论如何努力,也达不到她们的人生高度,但我们一样需懂得取舍进退,正确看待得失,平衡好事业和生活。如此,你才可以得到内心的安宁,并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新闻推荐

男泳奥运首金自由泳金满贯

孙杨出生于1991年12月1日,从8岁起正式开始游泳之路的他,如今已经成为奥运会、世锦赛大满贯冠军得主。在过去20年的运动生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