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今日体育> 正文

【新春走基层】抬头,等一场雪…… 走近冬奥气象服务团队

安徽工人日报 2020-01-18 06:18 大字

预报员唐凯在冬奥赛事核心区赛道旁实地开展对比观测。史宏宇 摄

抬头,等一场雪……

暖黄色灯光下,冬奥气象服务张家口赛区预报团队刘华悦和她的三名同事,密切注视着已经暗下来的天空。

1月5日傍晚6时30分,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公园2020年的第一场雪缓缓飘落。刘华悦和同事们立刻忙碌起来……

16小时彻夜观测取得19组雪花数据

两年后,在离他们不到5米距离的赛道上,将举行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20个小项的比赛。

观测团队中年龄最小的刘华悦拿起玻片放到阳台的栏杆上“迎接”2020年的第一场雪,一旁的显微镜早已准备就绪,今夜注定无眠。

这是冬奥气象服务张家口赛区预报团队的一次降雪形态观测实验。参与此次观测的预报员范俊红在电脑上记录下降雪粒子的形状、雪片大小、降雪疏密程度等信息。

一片雪花的形状如何能影响一场滑雪赛事?范俊红告诉记者,同样的降雪量,由于降雪粒子形状不同造成的积雪深度各有差异,冬奥会赛时如果出现降雪天气,降雪量和积雪深度若超过一定阈值,某些比赛项目将会被延迟或取消。

经过16个小时的彻夜观测,至6日上午10时,四名队员取得了19组观测数据,队员们发现,当雪花呈明显六角枝状时,降雪粒子比较大,意味着雪深较深、降雪量较大。记录雪花的形状,有助于在赛时反演雪深,为赛事组委会提供更为精准的决策气象服务。

同样等待这场雪的另一个小分队,驻守在古杨树赛区,这里将承担越野滑雪、跳台滑雪、北欧两项、冬季两项等共31个项目的比赛。车顶上的雷达不停旋转,气象服务团队成员郭宏和三名同事坐在零下5摄氏度的移动雷达车中观测。

郭宏告诉记者,一有明显的天气过程,雷达车就会派上用场,因其便携性可弥补复杂地形条件下对赛区天气监测能力的不足,同时加强对张家口多个方位赛区天气过程的监测和预判。

这两支小分队,只是冬奥气象预报团队冬季驻训的缩影。

岗位关键承压大

为何要进行这样的集训?已经在气象预报岗位上工作了28年的时少英最有发言权。

当记者问及曾经参加过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气象服务的她,哪届奥运会的气象服务筹备工作更让人紧张时,作为冬奥延庆赛区现场气象服务团队队长的时少英稍稍思忖了一下,笑着说:“还是冬奥会压力更大。”

“压力”并不是随口说说。北京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既举办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气象服务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这一点,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副部长杨阳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夏季奥运会比赛日程定在几点就是几点,而天气预报是冬季奥运会比赛日程编排的决定性因素。

“由于冬季奥运会70%的项目是雪上项目,雪上项目和在场馆里举行的比赛项目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到底几点开赛,几点运动员可以上到山顶,都依赖于头天晚上和第二天一早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数据信息。”

人人会滑雪

只有真正深入赛道,才能做好精准气象服务保障,对此,冬奥气象服务张家口赛区预报团队的36名成员心中有数。

于是,队员们开始琢磨新技能——滑雪。预报团队成员孔凡超告诉记者,经过两轮培训,这支平均年龄35岁的预报团队人人都掌握了滑雪技能,为做好雪上现场保障做了充足的准备。

年过五旬的范俊红身着大红色工作服从赛道上疾驰而下,来不及看清正脸,“嗖”地一下从记者眼前闪过。

95后李彤彤告诉记者,刚参加滑雪培训时摔得心有余悸,她最佩服的就是人称“范姐”的范俊红,经过短短9天的刻苦训练就掌握了双板滑雪的基本技巧,在雪场上早已行动自如。

孔凡超告诉记者,参与实地体验之后,增添了队员们对雪上项目气象服务保障的信心。

新闻推荐

冬季传统主打旅游产品升温冰雪和温泉是游客“最爱”

本组照片由市文旅局提供□本报记者陈炜敏新春临近,冰雪游、温泉游等冬季“传统主打”旅游产品相继上线。记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