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体育资源共享,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济宁晚报 2019-03-08 11:31 大字

■本报评论员 陈曦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体育界别的小组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篮协主席姚明发言,“我看到很多的体育场地,包括学校的场地,都锁着。我猜测,锁着的人就是怕有人受伤了怎么办?”他指出,体育场地建设要做好后期管理,包含活动组织和场地维护等内容。

近年来,为普及全民健身,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康需求,我国先后出台了《“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多个重要文件,要求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此举受到了群众的广泛点赞和欢迎,一些体育设施和场馆的利用率提升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正如姚明所言,很多体育场地包括学校的场地还是大门紧锁,让来客“吃闭门羮”。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健身风险”问题。体育场地无偿或低收费向公众开放,涌入的健身者多了,难免会出现些突发意外状况。比如有的人年龄较大、身体素质一般,或是对器械使用不当、运动不科学等,有可能练着练着就伤着了,甚至需要入院治疗,这个责任该如何划分,场地的提供者是否会被卷入纠纷中?毋庸讳言,有的场地长年“铁将军”把门,说到底就是为了把外来风险拒之门外。

事实上,学校场地在对外开放问题上,面临的困难可能要比公众想象中大得多。毕竟,对于校方而言,学生的在校安全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正常的教学工作也需要得到有效的保障;而敞开校门意味社会人员的涌入,一方面给校内安保增加了不小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否会干扰到教学秩序,过度挤占学生的体育资源,也是需要探讨和评估的问题。有些校方还担心,因开放校园而增加的设备维护、水电、场地管理等费用,无法通过有限的公共教育经费来支付,学校承担不起,该由谁来补贴,补贴的金额是否够用呢?

为解决公共体育设施、场地供给不足,“政府购买服务”是大势所趋。国内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尝试,把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体育服务项目纳入到采购范畴,对具有一定资质、能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社会组织和事业单位,适当给予相应的补助资金,支持其对外发展。有的学校在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试点实行了体育场地与教学区分开的“分隔工程”,在确保教学活动不受打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健身便利。此外,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投资、冠名、捐赠等方式积极参与到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开放中来,在当前看来,也不失为一种解决供给难题的良策。

针对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可能出现的群众健身风险问题,早就有专家建议由政府在购买专项责任保险的同时,引导学校、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购买运动伤害类保险,让突发意外事件都能借由保险机制得到合理的解决,防止出现责权不清、推诿扯皮等问题。如此一来,体育场地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便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再也不会因畏惧有人受伤而不敢、不愿对外开放。

新闻推荐

诸豪强晋级无意外 欧洲冠军落寞出局 男篮世界杯预选赛欧洲赛区综述

新华社巴黎2月26日电随着黑山队依靠相互交手小分优势挤掉拉脱维亚,历时1年3个月的2019年男篮世界杯欧洲区预选赛以最为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