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俱乐部遭遇经营困境中甲中乙 严冬难捱
辽宁宏运身陷欠薪传闻 新华社发
中国足协新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给未来的职业联赛戴上了“投资帽”“工资帽”。对于疯狂烧钱的中超来讲,这或许是一个保证联赛健康发展的好消息,但是对于低级别联赛来讲却是难言利好。中国足协近年来一心夯实基础打造“金字塔”联赛架构,但在中甲、中乙纷纷扩军的背景下,大批俱乐部却遭遇到不小的经营困境,有些已经无力支撑而打起了退堂鼓,它们或许已经熬不过这个寒冷的冬天。
“辽老大”领衔中甲“欠薪团”
老牌中超球队辽足,在2017赛季降级短短一年之后,日前被曝欠薪已达7个月,投资方宏运集团已向辽宁省体育局表达要撤资的想法,如果有企业愿意以4亿人民币接手,宏运将退出。自2016年之后辽足开始走下坡路,依靠变卖球员生存,于汉超、张鹭、丁海峰、孙世林、杨善平等昔日主力纷纷出走。2018年赛季辽足征战中甲只获得第8名,回归中超看不到任何希望。前国脚、辽足队长肇俊哲昨天也发声,称这十年辽足一直都在透支人才,仅投资了3亿元左右。
辽足的困境只是中甲球队的冰山一角,像呼和浩特、大连超越等球队也均存在欠薪现象。其中呼和浩特中优俱乐部已连续两赛季欠薪,好在当地政府连续“救火”,基本可以解决球队欠薪难题。目前球队已经在集训,拿到下赛季中甲准入资格问题不大。浙江毅腾近日也爆出俱乐部训练基地不符足协规定的消息,中国足协要求俱乐部训练基地要有3块天然草坪,但目前该队仅有1块,如果在月底无法再造两块,恐无法拿到下赛季的中甲准入资格证。
中乙球队境况更为严重
中国足协近期召开2018年联赛总结会议,公布了最新的准入制度以及明年的财政指标,可以说职业联赛的准入制度只会越来越严,在这种大势已经不可逆转的情况下,才有了多支中甲球队难以为继的情形。在更低一级的中乙,情况则更为严重。多支球队存在欠薪,合肥桂冠和沈阳东进被足协取消联赛注册资格。上个月,深圳雷曼人人宣布退出中乙并对队员发了解约函,保定容大、宁夏山屿海纷纷宣布转让俱乐部股权,丽江飞虎也发文寻找合作伙伴,海南博盈身陷经济困境下赛季很可能全用新人……在中超的带动下,中甲中乙联赛的投入也水涨船高。就拿正寻求转让的宁夏山屿海来讲,他们在公告中表示,过去3个赛季投资方合计投入超过1亿元人民币,依旧没能冲甲成功。按照最新版本的《中国足球协会乙级联赛俱乐部准入规程》,足协要求到2020年,中乙球队须有4支梯队。这对于很多起步较晚的中乙球队来说,压力和负担都很大。一名中乙俱乐部老总就直言,“先不要说多养一支队每年要多开销多少钱,如果没有地方体育局的支持,我们上哪儿去凑那么多球员?”
“勒紧裤腰带”也难自救
根据中国足协的最新政策,中甲2019赛季的“注资帽”为1.1亿元,未来两年每年递减1000万元。2019赛季中乙“注资帽”为2500万元,到2021赛季为2000万元。尽管相比于中超,这个限额已经很低,但仍有不少中甲中乙俱乐部认为,足协政策还可以限制额度更低一些,让俱乐部拥有更多的成本压缩空间,以便更加良性地运转和经营。“中甲中乙的关注度不高,没法给赞助商带来像中超一样的曝光率,中超球队投入大至少还有产出,中甲中乙几乎就是纯砸钱!”某中乙俱乐部老总说,“中乙很多球队场均上座都不到千人,一个赛季的门票收入只有几万元,一些想冲超冲甲的球队如果头一年砸钱没达到预期,第二年就只能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缺少赞助的中甲、中乙球队往往都选择中性冠名,这倒是符合中国足协的要求,但俱乐部也是有苦难言,“我们没有中超动辄几千万的分红,想要引进资金就意味着要放弃中性队名。按照中国足协新规,未来一点想念都没有了。”近两年中甲球队平均每个赛季的投入达到5000万元左右,但分红仅有40余万元,商业开发程度低,再加之低下的人才产出率无法变现,决定了它们的尴尬角色。
相关链接
中甲扩军
成足希望大增
尽管生存都存在问题,但中国足协仍强推中甲中乙扩军。按照新规,2020年中甲联赛扩军至18队,2019赛季中甲联赛最后一名直接降级,中乙前三直接升级;中甲倒数第二、第三与中乙第四、第五进行附加赛。对于今年已经冲乙成功的成都兴城来说,这倒是摆在面前的一个机会,他们在新赛季实现“两级跳”并非不可能。
今年刚刚成立的成都兴城足球俱乐部提出的目标是“一年冲乙、三年冲甲、五年冲超”,目前第一个目标已经实现。在球队冲乙成功之后,俱乐部董事长兼总经理李鸣琴表示,希望更早地实现接下来的目标。由于中甲后年扩军,新赛季除了中乙前三名直接冲甲,第五名也可以参加冲甲附加赛,对于包括成都兴城在内的多支“有想法”的球队来说希望大增。虽然新赛季中乙扩军至32支球队,但大部分球队的日子都不好过,目前多家俱乐部已陷入经营困境,有的甚至已经退出中乙。在此形势下,拥有国企背景的成都兴城队在冲甲对手削减的情况下,更容易脱颖而出。
新赛季中乙联赛正式确定投资金额不得超过2500万元,一些中小企业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缩小投资额。之所以制定这样的“投资帽”政策,也是为了避免出现盲目投资的情况,球员工资、奖金以及引援的花费都会相应减少。除了对U21进行出场人数硬性要求外,中乙联赛还会积极推进报名球员本土化,中乙联赛将设立长期租借机制,鼓励中超、中甲俱乐部适龄球员租借到中乙俱乐部参赛。如何在新形势新规则下引进强援并充分培养本土子弟兵,同时加强俱乐部管理效益,也是摆在成都兴城足球俱乐部面前的课题。
新闻观察
低级别联赛改革或应循序渐进
对于那些陷入生存危机的中甲中乙球队来说,这个冬天来得并不偶然。大多数投资者都是民营企业,利润下滑导致许多企业只能作出战略调整。一些企业在接手之初并未充分考虑到困难,只是觉得投资足球非常热,就一头扎了进来,对足球产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在经营几年后没有起色,自己设定的投资回报目标难以达成,自然会陷入困局。还有一些俱乐部球员的管理似乎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问题。即使没有足协的新政,种种危机也迟早会爆发。
如果是靠投资足球来投机,这条路将越来越难。本质上,能够支撑一家俱乐部长远存在和发展的是球迷。如果一支球队没有足够的球迷基数,企业为什么要接手?如果不是真心实意要靠提高一支球队的成绩、提高球迷的数量来提高关注度进而开发球队的商业价值,其他办法都注定不会长久。从之前的禁止异地转让、转会调节费、外援和U23政策的调整,到近期出台的包括“工资帽”在内的财务监管政策以及未来俱乐部名称中性化的规定,都是足协给“烧钱”的联赛降温的策略,鼓励更理性的投资和俱乐部良性的经营。从各级联赛俱乐部的经营状况来看,投入和产出的对比,距离“良性”还相去甚远。这条路虽然艰辛,但方向是对的。不过在根基不牢的情况下,这几年中乙扩军的步伐是否太快?中甲、中乙的准入标准是否定得太高,这也值得商榷。低等级联赛的改革应该是渐进式的,如果规定很短的年限来个“一刀切”,可能会欲速不达。
也有人认为,不破不立,这本身就是优胜劣汰的市场调节过程,健康的业态必然会淘汰一些不健康的俱乐部,这个过程必然是残酷和阻力重重的,但一旦大家熟悉了这个新秩序,肯定将会让联赛的投资环境更加向好,俱乐部的经营更加稳定。更美好的愿景是,俱乐部应摆脱对投资人的过度依赖,以独立的身份健康经营。投资人也要转变观念,调整思路,从把投资足球当成广告宣传和政策投机,慢慢转变到以足球俱乐部为原点培育体育文化产业,帮助中国足球共同提档升级上面来。所有足球从业者都应该遵从足球的本质,也许今天一些俱乐部的倒下,正孕育着中国职业足球的生机。
本组稿件由记者 黄一可 采写
新闻推荐
当过国家队队长、荣膺过“亚洲杯最佳球员”,还是中国球员早期留洋欧洲和日本联赛的标志性人物——55岁的贾秀全接受专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