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综艺”联姻耳目一新 这样的新形式怎样配比最恰当?
《超新星全运会》节目《这!就是铁甲》海报《冲关我最棒》节目《智勇大冲关》节目《极速前进》节目
最近几天《超新星全运会》的直播,让笔者这个非体育迷终于也在一种恰当的大众文化形态中找到了“+体育”的观看快感。
随之而来的困惑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对大众体育文化的理解为什么还只停留在体育频道与体育迷身上,就再没有更多的想象力了呢?
公众话语以娱乐的方式出现
大众文化的影响无远弗届。深度浸润其中的中国电影电视空间,不断吸纳丰富的内容题材,也内化出了各种品类的娱乐产品,让人们喜闻乐见。如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所预言的那样,时代的关照让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把娱乐转化成一种文化精神——这些大众文化产品在“养成”观众,“养成”今天的文化语境,喜忧参半的变迁轨迹中印证了所谓流行文化的多元镜像。
所以,我们看到了文创可以被做成节目,《上新了·故宫》夯实了故宫的网红地位;也看到了美声一跃成为大众化的审美和消费对象,观众对《声入人心》里的“神仙打架”觉得新奇;还看到了机器人成为香饽饽,《这!就是铁甲》《机器人争霸》接二连三,人机对战的爽感其实不少……目之所及的“文化”,都能够入题综艺节目,在被改造的过程中不断链接观众,表现出亲和力。这在过去的若干年之间渐成常态,节目的想象力正在不断打破边界。然而,在我可见的关注中,只觉得有一类题材的替代速度时常“掉队”——体育,好像总是一个别扭的存在。
体育综艺乘兴而来
以中国流行综艺市场的演进来看,节目以“体育”入题并非是今天的空穴来风,《超新星全运会》也不是才出现的第一只“螃蟹”。过去的十年中,曾有众多节目力图让这一题材跳出体育频道、跳出体育迷群,在大众文化的关照下步入更多观众视野中——哪怕体育爱好者本身就是一个规模相当庞大的群体,但象征公平、团结和进取的体育精神,自然有着更广泛的共情空间,值得全民关注探讨。
整个路径很容易清晰回眸:2008年,算得上是大众体育文化在中国正式成长的发轫。时值北京奥运会的契机,为响应全民奥运的号召,一批具有真人秀雏形的体育综艺乘兴而来,最典型的代表是《智勇大冲关》《冲关我最棒》《快乐家游战》。这些节目以体育运动为载体,以全民参与为手段,将娱乐化的竞技融入节目中,在彼时俨然构筑起了一个显著的文化现象。但遗憾,这类节目的简单形态极易移植,且观看的持续力不够,围绕一个大型室外一体机的跑跳冲,显然并非一种不可取代的节目化表达。所以不出三年,这类户外竞技型节目逐渐退出卫视舞台,成了地面频道的保留项目,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更像是一场合家欢的本地娱乐活动,线下参与的意义远比线上播出大。
2013年是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节目创作领域,模式引进的热度不断升温,两个卫视在同一年分别引入了两个国家的跳水节目模式。积极之处在于升级了“体育+真人秀”的形态,让大众体育文化的生产进入了一个有工业标准参照的体系当中;消极一面,最终的结局就给出了答案,两档跳水节目正面“刚”完、铩羽而归,我们发现自己对体育真人秀的想象还是太匮乏了。
还有一个节点就是2016年,前一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欧洲杯火热一夏,节目再刮“体育风”。此时的体育综艺节目俨然成熟许多,《来吧冠军》《绿茵继承者》《极速前进》等近20档节目一并涌入。问题是,它们彼此太像了又太多了,在观众还没有准备好一个接纳度时,这些节目草率地给自己定了调、给市场定了调——体育综艺嘛,就是“体育+综艺”,好玩足矣。
“体”和“娱”该如何配比
当然,应当肯定这十年间流行文化试图把体育题材纳入自身的努力,我们也没有中断过在荧屏空间中和大众体育文化的对视。但也确实无法否认,收效甚微。一个一以贯之的问题就在于,这种类型的节目始终没有平视作为核心的“体育”,无论在怎样的阐释框架里,它几乎都是作为装点元素存在的。
不过,这同样构成了一个破局入口。由此再来反观今天的《超新星全运会》,这种能让非体育迷追看节目的热情,首先源于一档“运动会”审慎、恳切的自我认识——从感性的认识来看,这档“节目”并不愿意定义自己为一档节目,它想打造的就是运动会,一场在手法上有通俗色彩、在内核上秉持体育精神的运动会。从赛前准备、体测再到赛事直播、闭幕的全流程中可见一斑。它尊重体育作为一项社会公共事业的基本规则和秩序,“娱乐”并没有成为解构“体育”的由头。其给出的线索是“生而为赢”,认真塑造和对待每一场竞技,这是《超新星全运会》让自身跳出单纯的节目视野,进而构成一次大众体育文化积极表达的底气。
此前看到阵容发布并没有那么深以为然。从各省市和海外遴选出的150位艺人,加上刘国梁、李小鹏、苏炳添领衔的金牌教练团,说服力可能还远远不够。因为在构成上,它的手法似乎无异于我们过去几年看到的体育真人秀样式。但两期过后,尤其是进入赛事直播环节,《超新星全运会》还是交出了一份破题“体育”的有价值答卷。
“体”和“娱”的配比是此类内容创作的底色问题。过往的经验显然给了创作者线索:娱乐先行会消解大众体育文化的某种特殊属性。《超新星全运会》采取的方式是保留娱乐手法中能够获得传播号召力的部分,但也明晰地把握住了一场“运动会”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分组、分区对抗,艺人输出了“无差别”的努力,哪怕自身并非专业;同时,也因为“一视同仁”的竞技场域构建,不必再用全面的娱乐手法化解差异和难度,艺人在镜头前的闪光和落寞,都对观众构成了同理心,这是有机会“全民传播”的基础。
体育赛事的视听传播不易,因而传统的专业赛事播出通常有较高的专业壁垒,这也是其他节目创作者很难涉入的门槛之一。《超新星全运会》应该是提前做了不少功课。现场直播在赛事呈现、场面调度、应变能力等方面,它要做的必然比一档体育综艺更多,收获的也会是超越综艺本身的更多思维变化。
泛娱乐的年代里,重要的不是闭口不谈娱乐,而是重新审视娱乐。面对当下的节目创作环境,有着太多“虚晃一枪”——看似绝缘于娱乐,实则纵容于轻佻。我并不认为要想勾勒积极的大众文化面貌就得规避所有潜在的流行基础,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只要“生而为赢”是真切的,那这档特殊的“运动会”在立意上就是真切的。
对于尚在徘徊的中国大众体育文化而言,以上都会是有迹可循的入口。或许《超新星全运会》的探索未必成规模、成体系,但至少有惊喜可以去咂摸——入题“体育”,其实还有更多关于节目的想象力可以被发现。(何天平)
新闻推荐
“说好去学习的,却变成技术扶贫。”在11月19日结束的法甲女足第10轮比赛中,王霜的进球帮助大巴黎1∶1战平“领头羊”里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