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一年走下神坛《苏丹》五天票房仅收2400万 故事不可信
《苏丹》的片名,就是萨尔曼·汗在片中扮演的印度北方小镇青年的名字。苏丹原本是小镇中无所事事的青年,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安努舒卡·莎玛扮演的阿尔法,并对她一见钟情。自然,身为摔跤运动员并且梦想拿下奥运奖牌的阿尔法,看不上苏丹。苏丹靠着毅力和过人天赋,迅速成为印度顶级摔跤运动员。他与阿尔法的爱情也开花结果。然而,苏丹被胜利冲昏头脑,导致家庭事业都出现危机。消沉好些年的他中年发福,却为了找回昔日的自己以及挽回家庭,重新振作,接受高强度训练转型为综合格斗选手,燃烧生命再战擂台。
这样看来,《苏丹》的故事并不比《摔跤吧,爸爸》差劲。那么同样是摔跤题材,为何《苏丹》就遭到了中国市场的冷遇呢?因为,《苏丹》讲完了故事却还差一些细节,比如零基础的苏丹只用了3个月就练成了印度一个联邦的冠军,甚至吊打体型比他大将近一倍的职业选手;再练一两年,他又顺利当上奥运冠军;而中年崛起阶段多年未受训练身材走形的他,转战完全不同风格的综合格斗比赛,只用了6个星期训练,就拿下了冠军。如此“天方夜谭”,与《摔跤吧,爸爸》循序渐进地讲述一个真实故事全然不同,降低了运动题材给观众带来的刺激感和可信度,观众很难投入。
文化有差异
除了对运动规律本身的尊重,《摔跤吧,爸爸》其实是通过一个励志的竞技故事,温情
地向观众传递出了父
爱,是这份爱打动了中国观众;同样由阿米尔·汗这位中国观众最熟悉的印度男演员领衔主演的《神秘巨星》讲的是拥抱梦想的勇气,文化隔阂也相对较小,于是票房和口碑亦不俗;《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就因为没有阿米尔·汗的加持,以及涉及到复杂的地缘政治,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就没有那么出色了……到了《苏丹》,文化上的差异便进一步凸显出来了。
一则,摔跤在印度的普及和受关注程度大约堪比乒乓球在中国,因而不难理解《苏丹》在印度上映时获得了出色的票房成绩,但简单的摔跤格斗故事很难让对这项运动并无太多热情的中国观众投入其间。二来,曾有印度电影人自豪地表示,“生活已经那么苦了,何不拍点高兴的给人民看看,电影就是用来麻痹生活中的痛苦的”,这样的观点正与《苏丹》牺牲合理性而更在乎传奇性相应和,两国观众在审美习惯上的巨大差异,让我们很难消化这样一个开挂的冠军。
再者,《苏丹》故事的女主角阿尔法基本变成了苏丹的附属品,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独立自主又性格刚毅的现代女性,一下子把自己的的喜怒哀乐、职业生涯全部交给婚姻,尤其当对方始终并不足够尊重女性和婚姻时,这样的“爱情”显然无法叫中国观众产生共鸣。不过阿尔法在印度却是普遍存在的,在今天的印度,还有超过半数的婚姻是完全由父母包办的;女方无论接受过如何好的高等教育,结婚后都会自觉做全职太太,负责生养孩子和照顾老人。这显然与中国社会女性地位不断提高截然不同。
自然,《苏丹》也并不是全无优点。比如,萨尔曼·汗年逾五十,但无论是身材和演技,都足够叫人相信他扮的愣头青;比如片中寥寥几段歌舞用得恰到好处,很好地展现了人物情绪与剧情进展;比如传递了不服输的拼搏精神,拥有正能量的主题。但这些对于一年内看了六七部印度大片的中国观众来说,已不再新鲜了。
当新鲜感过去,印度电影的味精鸡汤便很难再让我们下咽了。而这,也给中国电影人再一次警试:不断简单复制自己或者别人成功的经验,很难在这个更新迭代的市场里生存得足够长久。万据《新民晚报》
新闻推荐
9月3日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航拍的巴西国家博物馆。新华社照片消防员与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搬运一幅被烧毁的画作。据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