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体育新闻> 正文

推动体育旅游市场发展须找准突破口

黄山日报 2018-07-21 09:24 大字

□ 唐卫毅

世界杯战况正走向白热化,中国球迷的参与热情高涨。数据显示,截至6月7日,世界杯中国球迷购票量已超过4万张,掀起一波体育旅游消费高潮。而在国内,北京冬奥组委近日召开冬奥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专家建议,根据2022年冬奥会主赛区布局及其辐射区域,打造京张冬奥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带。

“体育+旅游”模式,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体育行业和旅游行业由“合作”逐步发展到“融合”的一个新的实践。而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爱好体育和崇尚时尚运动的群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可以说体育项目与旅游项目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体育旅游市场正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方面,体育旅游得到了政策的扶持。仅2016年5月至11月,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等相关部门就出台了9个体育旅游政策文件,包括《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而上述这些文件,都为体育旅游的发展规划了路径并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另一方面就是体育旅游市场的规模日益庞大,大众消费也正由过去的“走马观花“式旅游,趋向于旅游运动化、健身化、时尚化、品质化。况且,体育旅游也是目前世界上颇为兴盛的行业之一。比如,据世界旅游组织预计,2020年全球体育旅游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00亿美元。而早在2016年末,原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印发《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则提出,到2020年,体育旅游总消费规模突破一万亿元。从体育旅游的市场规模上看,未来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空间极为广阔,大众参与体育旅游的热情也将随着各类体育赛事的不断增多和时长产品的不断丰富而大幅提高。

不过,从目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情况来看,似乎并不乐观。主要基于一些地方对体育旅游内涵的认知不足,仅仅追求表面化的“结合”,而缺乏深度的“融合”。比如,国家提出建设特色小镇,不少地方打着建设体育小镇的旗号,以房地产打头阵,体育内涵明显不足,使得一些体育小镇徒有虚名。再比如,缺乏当地鲜明的体育特色,过度追风赶时髦。以马拉松为例,2017年,中国各类规模马拉松赛事场次达1102场,是2016年的3倍多、2011年的50多倍。各地都热衷举办马拉松,也就使得马拉松没有多少吸引力和影响力了。

其实,除了一些纯专业的体育比赛项目之外,适合大众参与的体育项目也非常之多,比如攀岩、滑雪、山地自行车、山地马拉松、热气球和滑翔伞等,还有高尔夫、马术、登山、潜水等高端体育项目。实际上,很多户外的体育项目都可以在一些景区景点设置和开展,都可以把体育与旅游更好的融合在一起。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各地没有抓住体育旅游的核心,没有找准发展体育旅游的突破口,去创出自己的体育旅游特色和品牌,从而使得体育旅游的热潮虽然乍起,但是深度、广度都还远远不够,甚至就是一些不足挂齿的小打小闹。

目前,一些体育名人已经开始进入体育旅游的”赛道“。邓亚萍便是其中之一。据邓亚萍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旅游产业年增速为4%到5%,全球体育旅游年增速为14%至15%,中国体育旅游年增速为30%至40%。同时发达国家体育旅游占旅游业的25%,而中国只有5%,这说明中国体育旅游的发展空间巨大。此外,目前体育旅游市场还面临一个现实问题是,热钱在源源不断地涌入体育旅游产业,但是投资者可投优质项目或资源目的仍相对缺乏,这更加说明,选好体育旅游发展的突破口至关重要。

基于此,笔者以为,各地在推动体育旅游发展时,还要不断创新思维和方法,善于借势借力,善于推陈出新。比如,各地都有不少的奥运冠军或体育名人,是否可以发挥体育明星效应,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和品牌?是否该配套建立助推体育旅游发展的新业态,将自行车、马拉松、钓鱼、登山、冰雪等户外体育运动项目植入体育小镇的建设之中?如果体育旅游项目在选择上盲目,或者脱离实际,那么发展体育旅游市场,显然将困难重重,也将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新闻推荐

男女运动员比例趋衡 不增添场馆建设负担 ———李玲蔚解读2022年北京冬奥会新增7小项

据新华社电与2018年平昌冬奥会相比,四年后的北京冬奥会将新增女子单人雪车、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