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为什么逃不脱“卫冕冠军魔咒”?
德国队最终还是拜倒在“魔咒”之下
□尹波
有个著名的“世界杯卫冕冠军魔咒”,即上届世界杯冠军,下一届会在小组赛出局。根据是自1998年到2014年共五届世界杯,有四届出现这种情况,唯一例外的巴西小组出线后也没走多远。德国不可能不知道这一魔咒,却还是难免重蹈覆辙。
尽管小组第三场比赛德国0比2负于韩国惨遭淘汰,被认为是本届世界杯最大冷门,但看过这场比赛,包括德国全部三场小组赛的球迷,都不应该对这个结果感到意外。这三场比赛,德国只踢了对瑞典下半时的半场好球,其余两场半是与他们的卫冕冠军身份不相称的。与其说德国输给了对手,不如说他们输给了自己。
简单归纳德国败因,不外如下几条:一、技术无进步,战术偏保守;二、队员思想松懈、斗志不足,缺乏强烈的取胜欲望;三、教练训练、用人、指挥上问题很多,没有调动队员的积极性,也未能在需要改变的时候做出及时有效的改变。这三条原因表明,与4年前夺冠时相比,尽管当时大部分功臣都在,不过从整体到个人,这支王者之师已经不复当年之勇。如果用这几条去对照一下“卫冕冠军魔咒”提到的其他几届卫冕冠军的境遇,会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度。2002年的法国、2010年的意大利和2014年的西班牙,包括2006年的巴西,他们从天堂到地狱的轨迹,几乎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各方面都达到高峰时夺取世界杯冠军,夺冠后对外成为众矢之的,对内因居功自傲逐渐失去进取心,球员变成球星后“饥饿感”丧失、管理难度增大,主帅守成和“吃老本”意识突出,用人上趋于保守,战术上不愿创新,下一届卫冕时不进则退,在暗处研究了你4年的对手有备而来、集中火力打你七寸,卫冕冠军意外折戟的概率是很高的。
1998年世界杯和2000年欧洲杯夺冠的法国,出征2002年世界杯时可谓群星云集,不过当时就有法国媒体描述说,虽然人还是那些人,“眼神里放出的光已经不一样了”。结果齐达内受伤缺席两场小组赛,就成了压倒貌似强大的法国的最后一根稻草。4年后,“眼神里失去必胜光芒”的,轮到了卫冕冠军巴西的巨星们,他们输给了似乎早已跌下巅峰的法国,因为“必胜的光芒”回到了老迈的齐达内们的眼神里。
意大利2006年世界杯夺冠,多少沾了巴西大热倒灶和法国阵容老化的便宜,齐达内被马特拉齐“诱杀”更是成为决赛之转折点,2010年意大利后继乏人,止步小组赛并不奇怪。西班牙黄金一代连夺2008欧洲杯、2010世界杯和2012欧洲杯冠军,可以说把这批球员的能量发掘到极致,更新换代势在必行,然而老帅博斯克优柔寡断错过吐故纳新的最佳时机,带着老态龙钟的旧部征战2014年世界杯,王位被充满朝气的德国取代顺理成章。
而4年后德国亦不能免俗。他们的颓势,早在该队预选赛出线后的多场热身赛上,就已然露出端倪。德国打法陈旧,节奏拖沓,全无上届夺冠时的激情和强悍。锐气消退的勒夫在确定出征俄罗斯名单时,不敢用有个性的球员,先是拿下强力中锋瓦格纳,接着又排除在前场唯一有单兵突击能力的萨内,反映出他的短视和保守。从实战看,德国在急需破门得分的生死关头,缺少的正是萨内这种能够给球队带来速度、突破的尖刀人物,以及瓦格纳这种比戈麦斯凶猛、比韦尔纳强壮的,能够体现冲击力的支点类中锋。
“卫冕冠军魔咒”的背后,是“打江山易保江山难”的客观规律。世界杯冠军从巴西1958、1962年夺冠至今,再无任何一支球队卫冕成功,绝非偶然。这,或许是世界杯所有魔咒中最难被打破的一个。因为,它折射出的哲理,对应的不仅是足球,更是人性。
新闻推荐
YMG记者杨健前两战全负基本小组出局、前两战47次犯规冠绝32强、除去孙兴慜和赵贤祐,其他队员明显实力偏弱、主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