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 闻道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世界杯的隆重推出,包括球迷和伪球迷们除了看球外,还会关注球场外的事情。如,当世界杯的大幕徐徐拉开,各支球队在赛场竞技的时候,我相信,有很多中国观众会为球场内遍布的中国元素感到惊讶、好奇,让人以为是在中国踢世界杯。难怪白岩松赛前吐糟,除了中国男足没来之外,什么都来了。据报道,本届世界杯共有19个赞助企业,其中来自中国的企业共有7个,占了多数。中国广告主豪掷了8.35亿美元(约54亿人民币),是美国的4亿美元的两倍多,更远远超过东道主俄罗斯投入的6400万美元。其实,这又有什么不好呢?中国广告占据世界杯赛场,充分显示了中国的发展。
当然,这也让人疑惑:世界杯往往是世界各大企业竞相展示自己的舞台,都会不惜重金投入其中,何以中国品牌独领风骚呢?有媒体分析认为,一方面,国际足联过去被深度曝光的腐败乃至洗钱和诈骗等丑闻,导致很多西方企业怕波及自身形象,打击了西方企业赞助世界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本届世界杯是在“被西方不信任”的俄罗斯举办。由此,中国企业当了“接盘侠”。想想,这分析并非没有道理,上一届的2014年的巴西世界杯上来自中国的赞助商不是只有一个,广告赞助位早早被抢光了吗?也有人分析认为,本届世界杯出现的大量中国赞助商,也是我们想向国际足联证明自己愿意举办世界杯并为此投钱的目的。不管怎样,世界杯上看到如此多的中国元素,还是让人感到与往届世界杯的大不同。
除了赛场上的广告,电视直播上的广告也是大出风头,借机扩大自己品牌的影响力。笔者在看央视五套直播时,在赛前赛后或中场休息时,偶然(此时我往往换了频道,或者离开)看到广告时,还以为是在看并不正规的网络广告: “找工作,直接跟老板谈!找工作,上××直聘!升职、加薪……”,“××直聘”的广告中,一群求职者装扮成球迷模样,如同讨薪者一般举着横幅声嘶力竭地重复着口号式的广告语;“你知道吗”“你真的知道吗”“你确定你知道吗?”“你真的确定你知道吗?”社区问答平台“×乎”的广告中,某新生代演员接连发问;“为什么要先上×蜂窝”“旅游之前要先上×蜂窝”旅游平台,“×蜂窝”广告中,某小生和唠叨的唐僧组合,也开启了语言轰炸模式……
世界杯期间的这种洗脑式广告频现,引起了不少球迷的反感。有网友称,“简直就是洗脑式广告,不仅影响看球的心情,‘打鸡血\’式的喊口号也让人情绪焦躁。”有网友把世界杯期间的广告比喻为“一场大型的精神污染”,还有人发起了“最烂世界杯广告”的投票活动。然而,又据报道,某广告虽遭到差评,但其APP在iOS的下载已经排名商务类免费榜单第一名。某策划人就说,“客户的钱投在世界杯这个流量池里,有了巨大的反应,被人记住了,就比什么都值得!”只要有人关注,品牌就是最终赢家,目的也就达到了。只问结果,不问方法——这就是一些人的逻辑。
《人民日报》对此点评称,“在市场指标压迫下不去想创意、雕琢文案,却将品牌形象交给洗脑广告,这是一种悲哀!”新京报则直接以《洗脑式广告霸屏世界杯,难道要被他们恶心一夏天?》为题,显示出自己的好恶。并认为,广告面对的是消费者,你不能认为曼妙的歌声与尖锐的呐喊会有同样的效果。“你不尊重消费者的审美,消费者自然也不会尊重你。”上世纪20年代的“靶子论”认为,媒介和大众之间是枪弹和靶子之间的关系:只要对准了扫射,大众只能照单全收。说实话,面对这些广告,我相信,会有很多人如笔者一样,不会轻易地就成为商家的“靶子”的。只当作那种无厘头的闹剧,会视若无睹,是留不下什么记忆的,只会增进反感。
以恶心换关注,或许会赢得一时,但绝不会长久。我相信。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刘宁卢羡婷“GO,GO,GO!ALE,ALE,ALE!”“WEARETHECHAMPIONS!”耳边响起这些动人的音乐,眼前浮现的难免是绿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