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不是想跑就能跑 三个常见误区你中招了吗
在2017年中国马拉松年会上,中国田协曾发布一份关于马拉松的大数据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各类规模的马拉松赛事场次达到1102场,而2011年在中国田协注册的马拉松赛事仅22场。也就是说,几年时间里,中国马拉松赛事总量翻了50倍之多,马拉松在中国呈现跃进式发展。
人们积极参与这种健身运动,并将参与这项运动的行为称为“跑马”,然而,由于相关健康知识的缺乏,很多人对“跑马”存在误区,人民网科普中国整理了一些常见的误区,你中招了吗?
误区一:“跑马”适合所有人
在近两年的夏秋季节,马拉松赛事都会在各个城市如火如荼地上演,很多中老年人也参与其中。但实际上,“跑马”并不适合所有人,从心脏专科医生的角度来看,年纪轻的人更适合马拉松等这类极限运动。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心脏疾病中心主任许建屏接受《北京晚报》采访时提到,每个人的心脏都有储备能力,在运动量加大的时候,能够通过调动心脏的储备能力来满足高强度运动带来的负荷。他说,“相对来说,年轻人心脏的储备能力更强大,老年人的储备能力相对较弱,即使老年人在体检的时候各项指标都正常,但储备能力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老年人一旦运动强度超过了心脏的储备能力,就有可能出现各种问题,严重者就会出现猝死。”
误区二:“跑马”不需要专业的训练
“‘跑马\’不需要专业的训练”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很多跑者缺乏专业化训练和引导,认为跑步很简单,也有很多人是从众心理,认为“跑马”很时尚,跟着一起凑热闹,结果很容易跑伤。福建省健身健美协会秘书长侯海祥曾对新华社提到,在国外,健身人群和“跑马”人群重合率很高,而在中国,跑者大多缺乏科学性的身体训练,一些人甚至是为“秀”而跑,这样就失去了进行于体育锻炼的这个根本目的。
重庆千君万马运动俱乐部发起人吴谨宇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从科学的角度讲,跑5公里需要1年左右的科学锻炼和训练,在掌握很多运动常识之后才能跑10公里,而现在这些常识还没有得到普及。
误区三:“跑马”安全系数高
马拉松这项运动看起来门槛较低,只要迈开双腿就能参与,就能加入这场全民健身的热潮,实际上,马拉松运动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安全。近年来,“跑马”爱好者命丧赛道的新闻屡见不鲜,中国网的报道数据显示,3年来,国内赛事中已经有超过16位“跑马”爱好者命陨赛道。
据中国网报道,马拉松作为一种长时间且单调、重复的极限运动,本身就有别于普通的长跑,对大部分人而言,更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据国际体育组织统计,平均每5万名马拉松长跑者中会有1人死于心脏病突发,另外,比赛期间因为各种原因被救治的人占到总参赛人数的20%-25%。
为了避免让更多的人踏入以上误区,一方面,“跑马”爱好者在参赛前应充分了解马拉松运动的相关健康知识,并进行科学的锻炼,同时对自己进行准确评估,不应参加盲目马拉松比赛,以免悲剧的发生。另一方面,对赛事组织者来说,应提高报名门槛,据新华社报道,波士顿和东京等大满贯马拉松赛事都有体检要求,也会对参赛者的成绩有所要求,相应提高马拉松的参赛门槛是提醒大众理性参赛的有效手段。 (人民网)
新闻推荐
2018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比赛,女子铅球中国世锦赛冠军巩立姣,以19米99的成绩夺冠,领先亚军选手牙买加的托马斯-多德1米29,优势极为明显创造今年世界最好成绩。今年上海站比赛是调整年赛前,为了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