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赛事崛起 “洋赛事”受冲击
据悉,NBA中国赛将于10月初在上海与深圳进行,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随着这几个赛季本土足球和篮球赛事的崛起,收视率的提升,中国体育市场从最早的仰望“洋赛事”,到如今本土足球、篮球赛事可以形成足够的市场竞争,赛事格局正面临新的变化和挑战。
“洋赛事”火爆 称霸许久
曾几何时,由于中国本土优秀赛事资源稀缺,“洋赛事”一度受到球迷的追捧,并长久在各大渠道称霸。从最早的1994年AC米兰在工体对阵北京国安的万人空巷,再到2004年姚明在NBA赛场创造个人生涯最高得分纪录,以及2011年在鸟巢举行的意大利超级杯,一度让当时相对疲软的国内体育市场引发收视新高潮。
这些由海外著名球队和赛事引发的一次又一次观赛热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令中国体育人羡慕不已。众所周知,这些国际著名球队和名牌赛事都是经过常年的积累和打造,无论是比赛质量和精彩程度还是后期的商业开发都有很多值得中国体育产业所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在这一次次的球队和赛事亮相背后,我们看到了中国市场所蕴藏的无限潜力和巨大商机,同时也对中国体育市场和中国体育产业有了不小的期待。
本土赛事崛起 收视飙升
自从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颁布后,中国体育产业有了高速发展。据相关机构统计,2018年CBA总决赛期间,央视CBA总决赛收视率平均达到1.17%,单场最高收视达到1.23%。和CBA的火爆交相辉映的是,2017年中超联赛在CCTV5共直播53场,统计所有收视人群整体平均收视达到0.61%,最高单场收视1.06%,赛季现场观众总人数超570万人,场均观众人数达到2.38万人,电视收视累计达到6.24亿人次。
CBA和中超联赛的火爆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背后是多年积累后的爆发。长久以来,中国本土联赛一直发展平淡,甚至在某个阶段呈现下滑态势。随着国家高度重视体育产业发展,全民体育意识的提高,体育不但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必要元素,更上升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这个背景之下,社会资本的投入、关注度的大幅提高、舆论环境的改善,让中国本土的联赛得以在竞技层面拥有更多大牌球星和国际知名教练的加盟,更得到了国际先进训练与康复体系的助力,在体育商业价值上得到社会认可。
□综 合
新闻推荐
昨天,国内多家媒体报道称,中国足协正在研究制定限薪令,最快将会在今年夏天就出台限薪令,真正执行会在2021年。据悉,限制幅度将是一线队球员薪酬不得超过俱乐部收入的75%,这意味着很多中超球队按照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