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单身女孩许鞍华:希望可以死在摄影机旁
“下次别再提名了,我的心脏受不了。” 71岁的许鞍华捧起金像奖奖杯时笑言。
13次提名6次捧奖杯
4月15日晚,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落下帷幕。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拿下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最佳美术指导5项大奖。
▲2017许鞍华和凭《明月几时有》获得第 37 届金像奖最佳女配的叶德娴
这是许鞍华第13次被提名、第6次捧得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此前分别是1983年《投奔怒海》、1996年《女人四十》、2009年《天水围的夜与雾》、2012年《桃姐》、2015年《黄金时代》),创下纪录。
谈到拍摄《明月几时有》的初衷,许鞍华说:“想拍出香港的历史是我一直的心愿”。
许鞍华拍了将近40年电影,着迷于拍香港和香港人的故事。她的电影之路和整个香港电影市场一样,经历大风大浪、大起大落。
至今也不买房不买车,独身,和母亲相依租住在廉价公寓里,出门挤地铁。
到这年纪她只做四件事:拍戏、看书、抽烟、陪母亲。
后知后觉的中日混血
1947年5月,许鞍华出生于辽宁鞍山,她名字中的“鞍”字意指辽宁鞍山,但她父母都不是当地人。父亲是国民党文书原籍广东,母亲则是抗日战争时期留下来的日本人。
许鞍华两个月大时,跟随父母移居澳门,与祖父母同住。5岁搬到香港,住在香港岛最北端——北角。
北角曾是香港左派基地,新移民集中,上世纪40年代末接收大量苏浙移民,成为摩登的“小上海”。60年代福建人大量涌入,取而代之,成为“小福建”。
在北角,许鞍华生活在一大堆苦命女人中间,而母亲的苦,她最晚知道。十五六岁前她都不知道母亲是日本人,只知道她不会说广东话,以为是东北人。母亲总是很沉默,不与家人亲近,母女俩关系很差。中学时,突然有一天,父亲告诉她母亲的身世,她一下子推翻了对母亲过去的认知,渐渐与母亲走近。
许鞍华至今仍与母亲在北角租房住,很多人都说她穷得连房子都买不起,甚至窦文涛也曾问她为什么不买房子,许鞍华却说“为什么一定要买房子?租房子也一样啊,反正都是住。我习惯了底层生活,所以至今也没找到买房的理由。”
香港电影新浪潮宠儿
1972年,许鞍华在获得香港大学文学硕士后,赴英深造,前往伦敦电影学校攻读电影课程,那时候电影是一门冷门专业。1975年,游学归来,成为华语新武侠电影的开创者胡金铨导演做助手,之后在香港无线电视任编导。1977年,她为香港廉政公署拍摄宣传反贪污电视片《ICAC》便技惊四座。
1979年,32岁的许鞍华终于有机会拍电影,初生牛犊不怕虎,闷头想拿奖的她为搜集资料去看法医解剖死人头颅,肆无忌惮地引入西方现代影视观念与技巧拍摄。皇天不负有心人,她的电影处女作《疯劫》不仅获得第17届金马奖最佳影片,更开创新浪潮电影流派。自此香港逐渐涌现出一大批关注社会、家庭和人际关系问题等题材的电影,为香港繁荣的电影市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许鞍华成为香港电影新浪潮中(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首屈一指的人物。
1982年,《投奔怒海》令她首捧金像奖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两项大奖,这是许鞍华在新浪潮期间的另一部佳作。
香港资深影评人列孚曾说:那个时期的许鞍华如日中天,比今日的王家卫更红。
上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的鼎盛时期,警匪、动作、武侠、恐怖、喜剧、黑帮、风月,电影类型丰富。当时许鞍华也有许多尝试,拍摄《书剑恩仇录》的同年侯孝贤的《童年往事》在台湾上映,虽然当时的香港全年票房已高达6亿多美元,但许鞍华在看过台湾新浪潮电影之后,却觉得“我们完了”。
不同于高度商业化的香港电影,同时期的台湾新浪潮电影,专注于展示大时代下平凡人的命运,“为什么他们好像贴近了生活一点?怎样可以有自信去拍一些很闷的事,却有一种张力?”许鞍华也想拍这样的电影。
尝试新类型后陷入困境
于是,1990年43岁的许鞍华拍摄《客途秋恨》自喻身世。片子以许鞍华自己和她的日本籍母亲为原型,讲述了母亲一辈子身在异乡的飘零感受。这部半自传题材的电影上映时,许鞍华特地把母亲送出香港一段时间,不想让她看到。母亲最后还是看到了。流离无根,是她的母亲。
但是这种所谓的很“闷”的片子,在香港“新浪潮”被主流商业电影吸纳吸纳后,是真的卖不动。
之后,许鞍华的创作似乎陷入了一种困境。
1991年、1992年,许鞍华又接连拍了《极道追踪》和《上海假期》,两部电影在票房和评论上都反响平平,也都赔了钱。许鞍华顿时感到失去信心,也失去了接下来拍摄的方向,并将过往自己的拍摄方法完全否定。
之后的三年,她没再拍摄电影。
这期间她为亚洲电视制作做了一个《数风流人物》的电视节目,许鞍华说它在无形中成为了她人生的转折点。
“那个节目是拍摄一系列的访问,过往我有固定的制作班底替我工作,例如剪辑师、摄影师等,因而使我变得有点依赖。相反在亚视工作期间,由于没有相熟的助手在旁,经常要跟制作助理一起工作至深夜。虽然一切都要从头做起,有点像刚入行的情况,但制作出来的作品尚算不错,反而让我重拾初次拍电影时候的乐趣和信心。我越做越起劲,慢慢地我也从事业的低潮中走出来。”
.
新高度后的又一轮低潮
1995年,48岁的许鞍华遇到《女人四十》,这部作品创下她的新高度,奖项接踵而至,第4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第3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女主角、男配角、摄影奖;第1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大满贯。
《女人四十》让许鞍华重拾信心,这部电影带给她的,不仅仅是将奖项收入囊中,那是一个新的入口,是一种沉浸在琐碎生活中,却不甘被生活磨平的锐气。
但没想到,等着她却是接下来十几年的创作低潮期,从一年一部,慢慢变成两年一部甚至是三年一部。
这些电影都成绩平平,2003年的《玉观音》更是被观众是许鞍华自毁名声的作品,她自己也公开承认是失败之作。
得到曾经交恶的人的帮助
直到2008年的,60岁的许鞍华凭借《天水围的日与夜》再一次迎来事业新高峰。
《天水围的日与夜》是许鞍华无意间碰到的剧本,2000年她在香港城市大学教书,突然收到两个信封,里面是剧本的手写复印本。寄剧本的,是当时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的学生吕筱华。许鞍华很喜欢这个剧本,但也知道这样没有起伏曲折的故事,很难找到投资,人人都嫌太淡。
最后还是许鞍华曾交恶的导演王晶仗义掏钱,才没有让一部好电影流失。
天水围地处香港边缘的新界元朗。上世纪80年代末,它从一条小围村,被港英政府发展成以住宅为主的新市镇。边缘位置容纳的多是主流社会的边缘人,天水围的30万居民多为底层劳工,其中包括很多内地新移民。由于天水围发生过多起震惊香港的伦常惨案,也被称为“悲情市镇”。
《天水围的日与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斩获了许多奖杯,但从投入与产出上来讲,也仅仅是收回成本而。不过,这没有影响王晶,后来他仍继续给许鞍华投资拍《天水围的夜与雾》,但《天水围的夜与雾》赔了。但之后,王晶依然投资许鞍华拍了一部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得闲炒饭》。
许鞍华说:“我很感激王晶,在很可能没有内地市场的前提下,他还投资《得闲炒饭》这部电影,这个风险非常大,万一香港的票房也不好,那他就要亏本了。”
一直以来,王晶都标榜拍电影一定是要以赚钱为目的,如果不赚钱就不会拍。对许鞍华的投资,似乎有些违背他的原则。
王晶说,他非常欣赏许鞍华。
以真诚为电影换得机会
2011年,64岁的许鞍华遇见《桃姐》。
《桃姐》横扫各类奖项,同时再度上演金像奖大满贯,书写了金像奖又一个难以复制的传奇,也为女主角叶德娴在威尼斯赢得影后桂冠。
不过,《桃姐》在开拍前却是门庭冷落。许鞍华踏破铁鞋,吃尽闭门羹,却没有老板认为“感动”能值几个钱,最后是刘德华站了出来掏了三千万。
刘德华说因为许鞍华的一句“我很久没有足够的钱了,你能不能帮我?”打动了他,后来加上博纳老板于冬的投资,电影才得以开拍。
华仔承认许鞍华的电影找老板很难,赚钱真的很难,但是他说:“自己当老板,不够钱就减自己片酬,对其他演员的片酬不会有影响。重要的是我和导演都希望这部戏能够出现,就用我们计算出来的成本去拍,亏也只是亏我的片酬,就当玩两个月喽。”
艺术和商业很难平衡
2014年,被许鞍华称之为“倾注了所有人生观和文艺观”的电影《黄金时代》与观众见面,依然是一部拿奖却得不到票房的文艺片,甚至也亏了钱。
萧红的故事,在许鞍华的心里酝酿了20年。
早些年,她曾在香港寻找编剧,想写萧红和丁玲。那会儿,没有香港编剧愿意写。
2003年,许鞍华在内地结识了编剧李樯,李樯很感兴趣,但却说“可能拍不了”,因为丁玲的复杂政治背景,有关她的故事在审查上是很难被通过的,于是被搁置。
2006年,许鞍华依然不死心,她对李樯说“不如就拍萧红的故事吧”。之后的四五年时间里,许鞍华和李樯分别进入了漫长的找投资和剧本创作期。
2010年,许鞍华拿着这个剧本在香港走了一圈,没人看好它。即便是大导演+名编剧,也依旧没人愿意掏钱,用李樯自己的话来说:“那时候,人人都当我和许鞍华是神经病,拍这么个电影”。
最后,是李樯找到了星美电影公司的老板覃宏,说服了他投资这部电影。当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许鞍华时,她很开心,但更多的是意外。
很多人说,“文艺”是《黄金时代》的一个坎,也是许鞍华的坎。
许鞍华坦言“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同样重要,二者缺一不可,我虽然一直坚持拍艺术性强的电影,但我从没否认过商业的重要性,只是想做到平衡确实很难,这说明我还有不足,还要继续拍下去。”
只希望老板不亏钱
市场对许鞍华一直不太友善,2016年,接过《明月几时有》过亿制作费的时候,许鞍华只说了一句:希望这部片子不会让老板亏钱吧。
制片人于冬曾透露,参演这部电影的演员基本是不要钱来的。
“因为许鞍华导演”、“我接到电话得知可以演许鞍华导演的电影时拿被子蒙着头尖叫”、“只因为导演这个人,没有其他的原因”、“就是冲着许鞍华三个字”,周迅、霍建华、彭于晏、郭涛,给出了同样的回答。
但是电影上映后,依旧票房惨淡。
可许鞍华却说她很满足了,因为她拍了她想拍的电影。唯一感到抱歉的就是让相信他的老板又赔了钱。
从 处女作《疯劫》到 《明月几时有》,40年的时间许鞍华拍了30多部影片。她的作品常常票房低迷,但奖项却拿到手软。
她始终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她永远素面朝天,冬菇头、黑框眼镜、中性打扮。她不会配合大众想象,塑造因艺术理想苦大仇深的模样,她永远笑嘻嘻,她说:“只要你让我拍戏,我就会很开心,我不需要钱,只要不让老板亏钱就好啦。”
这就是许鞍华,一个平淡、纯粹、真诚、用心做导演的70岁女孩。
“希望可以死在摄影机旁” ,她说。
新闻推荐
新华社太原4月15日电(记者刘扬涛孙亮全)15日,2018年全国游泳冠军赛暨亚运会选拔赛展开了第三个比赛日的争夺,在女子50米仰泳决赛中,傅园慧以27秒16的成绩夺冠,拿到了该项目亚运会参赛资格。赛后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