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留守儿童,在缺憾中成长 □本报记者 余碧波

天水日报 2014-06-08 08:28 大字

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我是一名留守儿童,一年当中,和父母团聚的日子只有过年的那几天,每次做梦,都能梦见爸爸妈妈的笑脸。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生活,但这个梦想对于我来说,却是那么遥不可及……”5月20日,由天水市妇联、天水日报社共同举办的“关爱贫困留守女童爱心捐赠仪式”在武山县高楼乡高楼学校举行。在当天的捐赠仪式上,留守女童王琴琴的发言触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

王琴琴今年12岁,是武山县高楼乡高楼村的一名留守儿童,家里还有一个7岁的妹妹王发琴和一个4岁的弟弟王浩浩。

“爸爸妈妈一年四季都在上海打工,只有过年时才回来几天。”王琴琴神色黯然地回答记者的提问。

中午,记者随王琴琴来到她家,看到王琴琴的奶奶正用蜂窝煤炉给三个孩子做白菜炒肉片,爷爷则到附近打工去了。

“娃生下来没几个月,媳妇就和儿子打工去了,三个娃都是我看大的。”王琴琴的奶奶常丑子对记者说。老人今年58岁,但头发已经花白,“小的两个不太提父母,但大的一个只要一说起,就眼泪汪汪。”奶奶指着王琴琴说。

和父母相聚时间太少,王琴琴每个星期都会给远在上海打工的父母打电话问好。

“不知道说什么好,就随便说几句。”当记者问王琴琴和父母在电话中聊什么时?小姑娘说,因为平时和父母接触较少,不知道要和他们说什么,打电话也是三言两语带过。

每年过年时,是王琴琴家最热闹、最开心的时候。父母的到来,使三个孩子真正找回了孩子特有的天真和无忧,一家人的欢笑声就会响彻整个小院。

“希望每天都像过年一样,这样就能和爸爸妈妈待在一起。”王琴琴对记者说出了她的愿望。

5月20日,武山县高楼乡吴坪小学8岁的小女孩马彩云要去领取爱心人士捐赠的300元爱心包,校长马鹏彬花了半个多小时用摩托车把她送到了高楼学校。

问起为何是校长把她送来的?马彩云羞涩地告诉记者,她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里有两个哥哥,爷爷奶奶在她二叔家生活。白天奶奶就会来给他们兄妹做两顿饭,晚上家里只有他们兄妹三人。“以前一到晚上就害怕,现在习惯了。”马彩云胆怯地说。

“希望能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记者在高楼学校采访时,很多留守孩子说。和父母依依惜别的场景,一年中虽然仅有一两次,但在每一个留守孩子的记忆中,那场景无论温暖还是悲伤,都刻在记忆中抹不去。

高楼学校校长兰芳亚告诉记者,高楼学校共有712名学生,其中508名为留守儿童。学生们在平常交谈和作文里写到话题最多的,就是希望能和父母亲在一起。留守孩子彼此都知道父母打工的城市,五年级王丽娟的父母在温州打工,她能随口说出许多同学父母的打工地,“没事儿的时候会聊聊,算是大家的一个共同话题吧。”孩子们在一起说着说着就会控制不住地哭,王丽娟说,大家在哭诉和彼此安慰中,心事也得到了释放。共同的经历让这些孩子学会了相互温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中,随之出现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2013年5月,全国妇联调研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6102.55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该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普遍感觉孤独,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

市妇联最近开展的《全市农村留守女童状况调研》结果显示,全市现有18岁以下儿童803223人,其中有农村留守儿童79952人,占全市18岁以下儿童总数的9.95%。留守儿童总量呈逐年递增态势,其重点和难点均在农村,监护管理大致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和寄养监护三种类型。其中,父母一方监护的占62.7%;父母双方外出、隔代监护的占32.2%;托管、代管的占5.1%。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年龄在60岁以上的占48.8%,小学文化程度的占64.3%,文盲或半文盲的占5.5%,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家庭教育和亲情教育严重缺失的现象。

留守孩子早当家

6月4日中午下课铃刚响,秦州区皂郊镇峡门小学四年级学生辛军就急匆匆地往家跑去,因为他要帮奶奶干活。辛军父亲在外打工,母亲患病生活无法自理,家里只有85岁的奶奶照顾他。11岁的辛军身高还不到1.3米,因长期缺乏营养,他的脸色蜡黄,看上去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

辛军一进家门,就直接往厨房跑去,他要帮奶奶烧火。三年前,辛军的奶奶因为白内障而导致双目失明,即便如此,老人每天都会摸到厨房,坐在地上给一家人做饭。辛军家的厨房是一间土房,因年久失修,墙上的泥巴不时往下脱落,厨房既黑又小,因烟道不通,浓烟呛得祖孙两人一直咳嗽。

吃了一碗酸菜面片后,辛军又开始打扫院子,帮奶奶准备下一顿做饭的柴火。

“娃乖得很,我一个瞎老婆子什么事都干不成,连个熟饭都给娃吃不到嘴边,真是可怜了我们娃。”辛军的奶奶搓着干枯的手,一直念叨着。

当采访结束时,辛军很有礼貌地把记者送出门,还一直喊着阿姨再见。

辛军的班主任王老师说,辛军不仅学习好,性格也很开朗,心地善良,和同学们相处得很好。虽然每天回家后要干很多家务,但孩子从没落下过作业,每次的作业都写得很整齐。

13岁的杜玉娟和辛军一样,也过早地承担起了生活的重任。杜玉娟的父亲2003年在新疆打工时,不幸从脚手架上跌落,如今已瘫痪11年,母亲外出打工也有五六年时间未归。这个小姑娘从6岁起,就帮奶奶烧火做饭、下地干活。

每天早上6点多,杜玉娟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帮爸爸翻身,给地里干活的爷爷奶奶烧上一壶水,然后带着一块馍馍去上学。她的家离学校有2公里的路程,这块馍馍就是她的午饭。

“这个娃就是我们的命根子,娃要学习还要和我们一起劳动,真的苦得很。”杜玉娟的奶奶高森兰说起孙女心疼地直落泪。

清水县陇东乡坪道村李小强夫妇去新疆打工,家里仅留下了15岁女儿李红梅、12岁女儿李春梅、8岁儿子李鑫龙。由于要照顾弟弟妹妹的生活,刚升入初一的李红梅不得不辍学在家干农活、做饭。

“我们从平时的教学中能够明显地感觉到,有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非常操心的问题。”秦州区皂郊镇峡门小学校长仁永祥告诉记者。

父母关爱和教育的缺失,是留守儿童成长中的缺憾。据调查,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生活状态有三种类型:“单亲式”,即由父母双方中的一方抚养;“隔代式”,即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寄居式”,即寄养在亲戚家里或托养在邻居、老师等家中,或长期在寄宿学校。与其他孩子相比,这些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营养不良、身体发育迟缓、心理健康等问题。

武山县妇联工作人员杨丽红说,他们在走访武山县的留守儿童家里时发现,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有些爷爷奶奶身体不好,七八岁的孩子则趴在灶台上自己做饭,这些孩子眼神里少了儿童的天真无邪,过早地流露出生活磨难的痛楚,长此以往,这样的生活状态势必对孩子将来的性格产生影响。

天水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研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正常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存在心理、行为障碍和缺陷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让缺失的亲情重新归位

“爸爸妈妈回来时给你带什么呀?想不想爸爸呀?”记者问7岁的王发琴和4岁的王浩浩。

“想爸爸妈妈,他们回来时给我带新衣服和好吃的。”王发琴怯生生地回答。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虽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教育意识的缺失。绝大多数农民没有意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对孩子教育的忽视,比起对孩子心理的关注更为匮乏。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6位雕塑家,第一位就是家庭。他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教育是第一位的。

有调研结果表明,由于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较少,留守儿童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孤独感、自卑感和心理性格缺陷较为突出。坚强独立但又敏感脆弱,是这些留守儿童的共同特点;拒绝孤独冷漠,渴望温暖关怀又是这些留守儿童的共同心声。

近年来,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市妇联重点在留守儿童较集中的学校建立了120所留守儿童之家。其中,中学20所,中心小学94所,幼儿园2所,村委会1所,社区学校2所,妇女儿童活动中心1所,基本实现了100%乡镇覆盖。各留守儿童之家以省上配备的电脑、电视机、电子琴、图书和体育器材等为依托,开通了网络视频和亲情电话,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学习、生活、娱乐场所,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建立了独立的阅览室、活动室,个别学校还建立了谈心室,软件建设已经全面启动,80%的儿童之家开展了志愿者活动,并探索出了中心学校模式、村委会模式、社区模式、幼儿园模式、留守儿童服务中心模式等,成为社会力量参与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基本途径,逐步实现留守儿童“学有所教、情有所依、困有所帮、托有所管”的良好格局。

但是,社会的关爱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如何让缺失的亲情重新归位,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

市妇联副主席郭湘认为,除了家长多沟通、学校多关爱之外,还需要加快本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率。

“农村青壮年出门打工是为了挣钱,为了更好地生活。”郭湘表示,只有让新农村留住青壮年们的心,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有效就业,让他们重新爱上土地,积极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才是真正有效的解决之道。

天水市妇联相关负责人分析说,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长期要面对的问题,必须从长计议,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因此,应将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到立法规划中,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如将留守儿童的特殊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标本兼治。要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劳动力大量转移的最主要原因是天水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农民没钱挣。政府应该鼓励、支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出台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优惠政策,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离土不离乡,在解决就业的同时不耽误下一代的教育抚养,走出“钱袋”和“后代”两难选择的困惑,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市谋生。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感觉到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62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近3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

据天水市妇联统计,目前,全市现有18岁以下儿童803223人,其中留守儿童79952人,占全市18岁以下儿童总数的9.95%。

■■■■■■■■■■■■■■■■■■■■■■■■■■■■■■■■■■■■■■■■■■■■■■■■■■■■

■■■■■■■■■■■■■■■■■■■■■■■■■■■■■■■■■■■■■■■■■■■■■■■■■■■■

新闻推荐

清水:多举措支持规模化养殖

本报讯【特约记者王同堂】清水县积极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通过政策扶持、项目配套、财政奖补等方式,多措并举兴建养殖小区、畜牧基地,引导规模养殖户逐步向小区集聚,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

清水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清水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