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可贵的“新理念” ——— 阎庄镇探索“民生导向”工作法的生动实践

日照日报 2011-03-28 01:10 大字

本报记者 肖杰 通讯员 王家宏

“我们3家一共有13亩地,平日里只有我们3个妇女在家,过去一到农忙就犯愁。如今镇里帮我们成立互助组,既提高了效率也减轻了负担,哪还有过不好的日子!”3月25日,正在忙着春耕备播的莒县阎庄镇河圈村妇女许家美高兴地对记者说。

今年以来,阎庄镇党委、政府坚持民生理念优先,民生理念贯穿了抓农业、工业以及镇里各项工作的始终,探索出了一条“民生导向”工作法,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

农忙不识愁滋味

儿子儿媳都外出打工,家住常家山沟村的常学增老人成了镇里第一个受到机关帮扶队服务的困难家庭,“孩子在外打工,来回跑种这点地不划算,幸亏有了机关帮扶队,不然俺家的两亩地得荒着了。”

近年来,阎庄镇外出务工人员达9000余人,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都是妇女和老人,每到农忙时节劳动力十分短缺。

为确保春耕备播顺利开展,解除在外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充分考虑各村各户实际,本着党委政府牵头、村“两委”主导、农户自愿的原则,成立了不同形式的春耕互助组。

对经济充裕、缺少帮手的留守家庭,引导他们成立农忙互助组,抱团抓农忙;对经济困难、劳力少的家庭,党员干部带头结对子,帮助他们促生产;对以老弱病残为主的家庭,则由镇党委组织机关帮扶队,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困难户开展春耕服务。

“镇里专门为留守家庭建立了基本情况信息库,哪家有什么困难,适合采取什么措施,只要一点鼠标一目了然。”负责整理农忙信息的机关干部蔡玉峰介绍说。截至目前,这个镇成立了2100个互助小组,580户留守家庭与党员干部结成了帮扶对子。

幸福的“一刻钟就业圈”

春节过后,该镇杜家当门村民杜振平不用再舍家撇业外出打工了,取而代之的是早饭后散着步就可以上班,一日三餐都可以回家吃了。这对于已经外出务工十几年的杜振平而言,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当时看到村里发的党委印制的招工信息适合自己的特长,报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厂上班,没想到工资待遇和福利一点不比去外地差”,杜振平高兴地对记者说,他这工作得益于镇党委、政府的引导。

阎庄镇与莒县工业园唇齿相依,泰森新昌食品有限公司、中联水泥有限公司等19家规模以上企业均落户于此。

“‘筑巢引凤\’不仅实现了经济发展,而且我们更看重这种发展直接给老百姓带来幸福指数的提升。”镇党委书记马清华这样认为,“一边是用工荒,一边是就业难。如果镇党委、政府搭好企业招工和村民就近就业这一对接平台,不仅能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而且能分流外出劳务大军,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问题。”

从今年开始,该镇党委多了一项工作:定期收集整理企业用工信息,在固定地点公示。招工信息单上,用工企业、工种、要求、待遇等信息一目了然。在春节等返乡的高峰期,工作人员还挨家分发,引导村民就近就业。同时,该镇还积极联系县职教中心,定期对村民进行对口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拓展就业空间。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老家泰安的陈良田夫妇现如今都在坐落在阎庄镇的企业里上班。为了让他们安心工作,镇里帮他们协调解决了孩子的转学问题。“多亏了镇里给孩子办了转学,能让我们安心工作,镇里真是把我们当亲人待啊!”陈良田夫妇非常感动。

“要有一种‘大民生\’的观念,外来务工人员是为我们发展作贡献的,我们不仅要树立‘一家亲\’的服务观念,还要积极主动地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把他们的事情当成自家的事情来办”,马清华这样认为。据悉,仅子女入学问题,该镇就一次性解决了62户双职工家庭孩子的上学难问题。

为了尽最大努力让务工人员在阎庄就业享受到“家”的温暖,这个镇坚持“只要你来发展,剩下的事我们办”的亲商安商和商的工作方法,积极担当,当好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娘家人”,使企业“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该镇党委、政府要求班子成员对自己所联系的大项目,要定期不定期的到企业开展走访慰问活动,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无论是企业发展还是个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随时给予解决。

阎庄镇探索实施“民生导向”工作法,时间不长但成效显著,趟出了一条新时期加强镇村两级社会管理的新路子。 

新闻推荐

市城管执法局整治违章露天烧烤

本报讯(记者 周伟)7月17日晚,市城管执法局出动30余名执法人员,对城区部分路段的露天烧烤进行了集中整治。当晚,执法人员先后对泰安路、文登路、海滨三路等露天烧烤摊位集中路段进行了拉网式清...

泰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泰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